长征路上,一身高不到一米四的女兵背着一个成年男子,翻了整整两座山,23年后,两人

优优谈过去 2025-08-15 11:21:09

长征路上,一身高不到一米四的女兵背着一个成年男子,翻了整整两座山,23年后,两人在一次聚会上相遇,已是省委书记的男人一把握住女兵的手:“我还没向你说谢谢呢!”这个女兵就是危秀英。[凝视] 1935年10月,贵州山区的泥泞小路上,身高不足1.4米的女红军危秀英正背着昏迷的战友廖志高艰难前行。这个瘦小的身影在暴雨中一步步挪动,谁也想不到,23年后这位被救的伤员已成为四川省委书记。 1958年全国妇联会议上,廖志高紧握危秀英的手说:“我还没向你说过谢谢呢!”那一刻,在场的人都被这份跨越时空的战友情深深震撼。 危秀英1910年生于江西瑞金的贫农家庭,6岁时被父亲以九块银元卖到兴国县做童养媳。婆家的毒打和长期饥饿让她身材瘦小,却磨出了钢铁般的意志。 1930年红军来到兴国县时,20岁的她毅然剪掉长发逃出家门要参军,招兵的同志见她个子太小直摇头,听说是逃出来的童养媳才破例收下。 这段苦难经历让她格外珍惜“翻身做主人”的机会,也成了她日后拼命救人的精神支撑。在她看来,每救活一个战友,就是在守护这来之不易的解放事业。 长征开始前,毛泽东因危秀英群众工作能力突出,特批她随军出发。这个被战友们叫做“小个子”的姑娘,很快成了担架队里最能干的成员。 据《红军女英雄传》记载,她曾在十天内动员一个营的青年参军。敌机轰炸时,民工吓得四散逃跑,她拉住最后一人讲述红军理想,不仅劝回了逃散者,还动员更多老乡加入抬担架的队伍。 在贵州那次救廖志高的行动中,危秀英背着比自己重30多斤的伤员,手指抠着岩缝一步步往上爬。山路湿滑陡峭,她几次险些滑倒,但始终没有放弃。 危秀英的背包里永远装着纱布和草药,战友们称她为“行走的卫生站”。过草地时条件极其恶劣,她用煮沸的盐水为伤员清洗伤口,挖野菜为大家补充营养。 一次发现罗贵波大腿被子弹打穿,她立即撕下自己的衣襟包扎,在枪林弹雨中把他背到安全地带。这种临危不乱的本能救了无数战友的命。 在四川毛儿盖,几名红四方面军战士误食毒蘑菇生命垂危,危秀英用手指刺激他们喉咙催吐,连续抢救了好几个人,其中还包括一位团长和政委。 长征结束时,原本就瘦小的危秀英又瘦了一圈,但经她救治的伤员存活率却是队伍中最高的。战友们说:“有秀英在身边,心里就踏实。” 新中国成立后,危秀英继续发挥着救人的本能,上世纪50年代,她在江西工作时率先发现余江县血吸虫病疫情,积极推动防治工作,这一发现后来促成了毛泽东《送瘟神》诗篇的诞生。 调到广东农垦局后,面对国际橡胶封锁,危秀英深入海南山区与工人同吃同住,被大家誉为“橡胶事业的铁娘子”。无论在哪个岗位,她都保持着长征时期那种“能救一个算一个”的朴素信念。 2005年,95岁的危秀英在南昌安静离世,追悼会上,一位老战友含泪回忆:“长征路上她总说'多救一个人,革命就多一分力量',这句话她坚持了一辈子。” 如今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危秀英用过的纱布包和草鞋。这些朴素的物件无声诉说着一个“小个子”如何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战友们生的希望。 从被卖的童养媳到救人无数的女英雄,危秀英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什么叫“平凡中的伟大”。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在于身材高大,而在于心中装着别人。 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正是无数个像危秀英这样的普通人,用血肉之躯铺就了新中国的奠基石。她背着战友翻山越岭的身影,至今仍是长征精神最生动的写照。 危秀英的故事里最打动你的是什么?是童养媳逆袭成为救人英雄的传奇经历,还是那句“多救一个人,革命就多一分力量”的朴素信念?你觉得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还需要这样的“背起战友”精神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   信源:  中国军网《长征中的“女神”》 《党史博览》2005年第3期 《解放军报》长征胜利70周年特刊

0 阅读:0
优优谈过去

优优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