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着各国媒体的面,中方第一次对一国总统指名道姓,下达“封杀令”!8月12日,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林剑表示,捷克总统帕维尔在访问印度期间的行径,严重违背捷克政府对中国政府所作政治承诺。鉴于其恶劣行径,中方决定不同帕维尔进行任何交往! 这次中方直接点名到人,这在中国的外交表态中并不常见。 2016年两国刚刚达成战略伙伴关系协议时,捷方一再重申会履行一个中国政策。那时,经贸、文化等领域交流频繁,合作气氛积极。 但几年后,捷克在某些敏感议题上的立场渐渐向西方靠拢,而帕维尔的上台似乎加速了这一变化。他多次在涉及中国的问题上释放不友好信号,这让曾经的政治承诺变得毫无保障。 帕维尔作为从军队走进政坛的总统,行事风格带着明显的个人色彩。 他试图通过高调的对华姿态来赢得国内某些选民以及右翼力量的支持,也有声音认为他是在为与美国等西方国家走得更近铺路。 但国际政治并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个人立场一旦影响国家对外关系,代价往往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流失。 捷克的对华贸易占外贸比例不低,而这次的外交风波,无疑会让这种联系面临考验。中国的反应不是针对整个捷克政府的全面冻结,而是直击个人责任的外交信号。 这样的处理方式表示中方不接受政客“先挑事再让政府善后”的老路,也表明在涉及原则问题时,中国会直接回应,不给模糊空间。 小国在中美博弈的格局中,需要在经济利益和政治姿态之间找到平衡。过分依赖某一方,一旦处理不慎,就会在另一方那里失去信任和合作机会。 捷克此举或许能为其他国家起到一个警示:短期的政治表演可能迎来一时的掌声,但换来的很可能是长期需要付出的代价。 这件事也反映出当下国际关系中的一个趋势:经济合作和政治互信是相辅相成的。一旦信任基础被破坏,经济联系就很难单独维持。 对于捷克来说,如果不能在原则问题上找到与中国重新对话的机会,这次外交裂痕可能会在未来几年持续影响两国关系。 在全球化时代,无论国家大小,政治选择都不能完全脱离经济利益去考虑。捷克经济体量有限,外贸对其发展至关重要。 与中国这样的大市场维持稳定的关系,意味着机会和发展空间。一旦失去,想要补回来并不是容易的事。
普京变了,特朗普变了,莫迪终于想通,美媒:中印马上公布好消息。当真是计划赶不上变
【6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