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估计要难受了,中国有了自己的光刻机!全国首台国产商业电子束光刻机在杭州“出炉

沈言论世界 2025-08-14 16:14:50

荷兰估计要难受了,中国有了自己的光刻机!全国首台国产商业电子束光刻机在杭州“出炉”,其精度比肩国际主流设备,标志着量子芯片研发从此有了“中国刻刀”。荷兰人谨遵美国的命令,一直不肯把最先进的光刻机卖给我们。以为这样就能阻止我们在半导体和芯片领域内的发展。可事实上,我们在半导体领域内的发展却不输西方国家。   荷兰人捏着光刻机技术当筹码的日子,怕是要进入倒计时了。就在今日,全国首台国产商业电子束光刻机“羲之”于杭州正式迈入应用测试阶段,其精度稳固锁定于0.6纳米,线宽控制达8纳米,径直与国际主流设备水平比肩。   这台由浙江大学余杭量子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中国刻刀”,专攻量子芯片与新型半导体研发的核心环节,标志着我们在尖端芯片装备领域真正实现了自主可控。   这台被研发团队称为“纳米神笔”的设备,本质上是一支能在硅基材料上直接“书写”电路的精密工具。   它利用100kV高能电子束,无需传统光刻工艺依赖的掩膜版,就能在芯片上“手写”纳米级电路,像用一支精微的毛笔在方寸之间作画。   这种特性尤其适合芯片研发初期的设计验证——毕竟在实验室阶段,工程师常需对线路反复微调,传统光刻机一旦设计变更就要重制掩膜版,费时耗资;而电子束光刻可直接修改设计图案,效率大幅提升。可以说,这把“刻刀”解决的不仅是设备有无的问题,更是研发效率的痛点。   这次突破之所以令人振奋,是因为它戳破了长期笼罩在中国科研领域的一个“禁购困局”。   如今“羲之”落地商用,意味着华为海思等企业和科研机构不再需要苦等进口设备,可直接对接国产方案进行研发迭代。这种从“求而不得”走向“自给自足”的转变,才是真正的破局之力。   回望中国光刻技术一路走来的历程,愈发觉得当下的成果来之不易。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中国光刻技术起步并不晚:早在1965年,中科院就研制出首台接触式光刻机;1980年清华大学的分步投影光刻机精度已达3微米,接近当时国际水平。   可惜80年代“造不如买”思潮蔓延,光刻机研发项目停滞,技术积累几近断层。当海外通过持续投入将EUV光刻机推向产业巅峰时,我们却不得不从零重启攻关。   如今“羲之”的诞生,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一代人正视教训、重拾技术攻坚的缩影。   “羲之”成功的背后,还验证了一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路径。今年7月,浙江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专项试点于杭州余杭落地,浙江大学同当地政府构建起一套“需求清单 - 揭榜攻关 - 全程陪跑”机制。   企业提需求、教授带团队揭榜、政府全流程支持——这套“两新融合”模式打通了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堵点。   没有这个体系支撑,再精密的“刻刀”可能也止步于论文或样机。如今在城西科创大走廊,院士工作站与企业直接对接、概念验证项目常态化征集等机制,正让这种融合成为科技突破的“标准配置”。   “羲之”当然不是终点。它填补了国产高端光刻装备的一个关键缺口,但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全面突围仍需时日。   值得期待的是,这把“中国刻刀”已划开了一道曙光:当我们能在最尖端的设备领域实现从无到有,就证明技术封锁从来困不住真正的创新力。   若未来能使电子束光刻与传统光刻技术路线协同发展,中国芯片的自主版图定然会愈发趋于完整。 素材来源:金融界 金融界网站官方账号 2025-08-14 11:41

0 阅读:38

猜你喜欢

沈言论世界

沈言论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