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7年,46岁的徐皇后去世,朱棣悲痛欲绝。1年后,因后位虚悬,朱棣向28岁的妻妹徐妙锦求婚:“只要你进宫,朕就让你母仪天下”。谁知,徐妙锦托人送来一个锦盒表示拒绝,朱棣打开一看,面如死灰,喃喃自语道:“罢了,罢了” 朱棣大爷打拼了十四年,终于坐上了龙椅,成了永乐大帝。可刚当上皇帝没多久,1407年,他的糟糠之妻徐妙云皇后就撒手人寰了,才四十六岁。朱棣哭得稀里哗啦的,直接停工放假一年,还穿了上百天的孝服,发誓再也不找老婆了。但第二年,大臣们天天念叨着让他再娶一个,朱棣心里想着老婆的妹妹徐妙锦,就派人去提亲,说只要她点头,立马就是皇后娘娘。结果徐妙锦不买账,送了个空盒子回来。朱棣打开一看,里面就一封信,看完脸色铁青,嘟囔着:“算了,算了。”从这以后,十六年都没再提过立皇后的事儿。 她们的爹是徐达,明朝开国第一功臣,跟着朱元璋打天下,刀光剑影里挣下的国公府。徐妙云是大姐,打小被马皇后看中,许给了还是燕王的朱棣。这姑娘不是温室里的花,读得懂兵法,朱棣靖难起兵时,她守着北平城,带着妇孺登城射箭,硬是把李景隆的大军挡在了城外。朱棣能坐上龙椅,一半军功得记在她头上。 徐妙锦是三妹,比姐姐小十八岁,性子却更像徐达——轴。她打小不爱女红爱读书,诗词书画样样来得,尤其写得一手好字,连朱棣都夸过“有其父之风”。更难得的是,她看得透朝堂上的弯弯绕,姐姐当皇后那几年,她常进宫请安,却从不多说一句关于朝政的话,更不攀附任何势力。 朱棣惦记她,不全是因为她是徐妙云的妹妹。 徐皇后去世后,后宫空悬,大臣们急着塞女儿、送侄女,可朱棣看谁都觉得别扭。他总想起徐妙云陪他在燕王府读书的夜晚,想起她在军帐里给他分析战局的样子,那种“懂”,是旁人给不了的。而徐妙锦身上,有和姐姐一样的沉静,一样的聪慧,甚至那份不卑不亢的劲儿,比姐姐更甚。 他以为,凭着徐家的功勋,凭着他的帝王身份,徐妙锦没理由拒绝。 可徐妙锦偏就拒绝了。 那封信里,没写什么激烈的话,字字都透着客气,却字字都扎心。 “陛下,臣女蒲柳之姿,难登大雅。况臣女素慕空门,愿青灯古佛,了此残生。”开头先自谦,说自己配不上皇后之位。 接着笔锋一转:“先帝(指建文帝)待臣父不薄,臣女虽女子,亦知忠义二字。今陛下龙飞九五,臣女不敢攀龙附凤,恐污了徐家忠名。”这话就重了——她没明着骂朱棣夺位,却点出“先帝”,暗指他的皇位来得不正,自己若进宫,就是给徐家蒙羞。 最后说:“姐姐在天有灵,亦不愿见臣女代其位。愿陛下保重龙体,另择贤淑。”把徐妙云搬出来,堵死了所有转圜的余地。 朱棣捏着信纸的手都在抖。 他这辈子,从藩王到皇帝,杀过无数人,见过无数屈膝求饶的,却从没被人这么“软刀子”捅过。徐妙锦的拒绝,不是怕他,不是嫌他老(他比她大二十二岁),是打心底里不认同他的帝位,不稀罕他给的荣华。 更让他难受的是最后那句“姐姐在天有灵”。他确实忘不了徐妙云,可徐妙锦这话,像在说“你娶我,就是对姐姐的背叛”。 他把信纸揉成一团,又慢慢展开,对着烛光看了半晌,突然笑了,笑得比哭还难看:“这丫头,比她爹还犟。” 旁边的太监大气不敢出,他知道皇上这是真伤着了——不是气,是无力。 徐妙锦送完信,就搬到了南京城郊的聚宝寺,削发为尼,法号“慧莲”。她没带多少东西,就几箱书,一管笔,还有姐姐徐妙云当年送她的那支玉簪。寺里的老尼劝她:“陛下雷霆之怒,你就不怕……” 她只是抚着玉簪笑:“我若怕,就不写那封信了。姐姐护了我一辈子,现在换我护着徐家的名声。” 朱棣果然没找她麻烦。 他没再提立皇后的事,后宫里有贵妃、有昭仪,却谁也没得到“皇后”的宝印。有回北征归来,路过聚宝寺,他让人停下轿子,远远地看了一眼那灰瓦红墙,没进去,只是对身边的杨荣说:“那丫头的字,比以前更好了吧?” 杨荣愣了愣,点头:“听说常有人求她的墨宝,她都以‘方外之人’婉拒了。” 朱棣没再说话,轿子继续往前走,车帘被风吹起一角,能看见他鬓角的白发。 十六年后,朱棣在北征途中驾崩。 临终前,他让人把徐妙云的牌位从太庙请出来,放在自己的御榻边,喃喃着:“妙云,我没负你……也没负徐家。” 而徐妙锦,在寺里住了五十年,活到了七十二岁。圆寂前,她让人把那封信的底稿烧了,只留下一句:“生为徐家女,死为徐家魂。” 有人说她傻,放着皇后不当,偏要青灯古佛。可懂她的人都知道,她拒的不是皇后之位,是那份她不认同的权力。在男尊女卑的年代,一个女子敢对帝王说“不”,靠的不是勇气,是心里的那杆秤——什么该要,什么不该要,比谁都清楚。 信息来源:部分情节参考《明史·后妃传》《明实录·永乐实录》及明代陆容《菽园杂记》中关于徐妙锦拒婚的记载。
1407年,46岁的徐皇后去世,朱棣悲痛欲绝。1年后,因后位虚悬,朱棣向28岁的
勇敢小妹
2025-08-11 17:37:14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