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杨荣显生病濒临垂危,他的八个儿子都已牺牲,无人送他最后一程。毛主席得知此事,义无反顾前去:“我来当他儿子!” 杨荣显是瑞金下肖区七堡乡第三村的一位农民,家庭人丁兴旺,拥有八个儿子,名字为:一生保、二生保,如此类推,直至八生保。 在红军到来之前,他们一家人贫穷潦倒,穿着破旧衣衫,没有一点存粮。 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杨荣显一家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获得了土地和山林,生活开始渐渐好转。几个儿子也相继娶妻成家,家庭渐渐充满了生机。 然而,国民党的反动派并未善罢甘休,他们对苏区频频发动“围剿”,企图铲除红军。 1931年11月,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第二天,杨荣显高兴地带着两个大儿子去参军报名处报名,殊不知不久后,两个儿子便在战场上英勇牺牲。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杨荣显一家人陷入了极度的悲痛之中。 随着“围剿”的不断升级,1932年,蒋介石再度调集4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进行更大规模的军事“围剿”。 面对这一紧急局势,苏维埃政府发出了“扩红支前”的号召,红军官兵纷纷响应,匆匆奔赴前线。 然而,在杨荣显家中,却是一片沉寂和忧伤。老人变得更加寡言,儿子们心情沉重。 一天晚上,杨荣显突然召集六个儿子到大儿子的灵位前。老人擦拭着灵位,默默地凝视着每一个儿子。 最终,他开口说道:“孩子们,跟随红军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但这是保卫我们的家园、保护我们的人民的唯一出路。无论你们选择何种方式,我都会支持你们。”儿子们在父亲的支持下,坚决选择为红军而战。 第二天,六个儿子被送到区苏维埃政府报名应征。尽管老七、老八年纪尚幼,未被批准参军,但他们却偷偷地溜进城,改写年龄,报名参了军。 苏区军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剿”。 然而,杨荣显的家庭也因此承受了沉重的代价。他们的老三、老四、老五、老六相继牺牲在战场上,每一次战死都是一次沉痛的打击,让这个家庭的悲伤加深了数倍。 在第五次反围剿战役中,杨荣显的两个小儿子也投身到了战斗中。 尽管中央军委下令要保护他们,但杨荣显坚决拒绝了这一安排。他认为,支持红军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他们必须要为自己的信仰和家园而奋斗。 最终,老七、老八牺牲在广昌战役的战场上。接到老七和老八牺牲的消息,杨荣显老人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悲伤。 老泪纵横之下,他捧着儿子的遗物,踉踉跄跄地走向当年他们参军离家的方向。他想起了老三,那是他新婚的那天离开的,可怜的儿媳天天在村口等待着,盼望着他回家,可他却再也没有归来。 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沙洲坝的群众中广为流传。然而,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回到瑞金,对革命群众进行了残酷的镇压。杨荣显的家人也遭到了迫害,所有的女人和孩子都被杀害,房屋被焚毁后扒平。 1934年5月30日,《红色中华》刊登了一幅瑞金八兄弟参军的图画,记录了杨荣显老人的八个儿子的真实故事。这个简单的画面在当时的“扩红”运动中引起了广泛的轰动。 2011年1月,中央电视台播出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红色摇篮》,在最后一集中,瑞金沙洲坝一位老人的八个儿子都参加了红军,临终前他想见儿子一面,可儿子们却已全部阵亡。 于是,毛泽东带着儿子毛毛去给老人送终,说自己是老人的“儿子”,要毛毛叫老人“爷爷”。这一幕,将全剧推向高潮。 2013年,“八子参军”的故事被改编成歌舞剧,在全国多地演出,获得热烈反响。 杨荣显一家的牺牲和奉献成为了红色革命的典范,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解放后,杨家的墓被建立起来,家人们每年清明都会前去祭拜,以纪念他们的英勇和牺牲。
1934年,杨荣显生病濒临垂危,他的八个儿子都已牺牲,无人送他最后一程。毛主席得
新波历史观
2024-05-24 16:52:43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