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致礼,杜聿明将军的女儿,这是她年轻时的照片,长得相当的漂亮,她是杨振宁的第一任妻子,是杨振宁的贤内助,杨振宁能获得诺贝尔奖,她功不可没,2003年,76岁的杜致礼在美国病逝,当时杨振宁已经81岁了,两人共同携手走过了53年。 1927年,杜致礼出生于陕西米脂的将门之家,父亲是抗日名将杜聿明,母亲曹秀清是当地闻名的美人。 你可能不知道,这位将门小姐,从小就活得又飒又雅。杜聿明常年在外打仗,却从没亏过女儿的教育,钢琴、英文、古典文学样样请名师教,可她偏不做娇滴滴的大小姐,跟着父亲的警卫员学骑马,能在陕西的黄土坡上跑上大半天,回来还能安安静静坐一下午读《红楼梦》。1944年她考入西南联大附中,第一次见到杨振宁——当时22岁的杨振宁刚从清华毕业,来附中教数学,课堂上他讲起微积分时眼里的光,让17岁的杜致礼记了好多年。 两人的缘分,兜兜转转绕了大半个地球。1945年杜致礼跟着家人去了美国,在卫斯理女子学院读文学,原本该是顺风顺水的人生,却在1949年陡生变故——父亲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被俘,消息传到美国,母亲曹秀清急得病倒,家里的经济来源也断了。杜致礼咬着牙退学,一边打零工补贴家用,一边照顾母亲,曾经的将门小姐,学着在餐馆端盘子、给人做家教,手指被洗洁精泡得发皱,却从没跟人诉过苦。 1950年的一个冬天,她在普林斯顿的一家中餐馆打工,抬头突然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正是当年教她数学的杨振宁。彼时杨振宁刚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站稳脚跟,两人四目相对,都愣了好久。那天杨振宁点了一碗阳春面,杜致礼站在桌边,小声说:“杨老师,好久不见。”就是这一句问候,重新牵起了两人的缘分。后来杨振宁常来餐馆找她,从数学难题聊到文学作品,从家乡的黄土坡聊到美国的雪,慢慢的,两个在异国他乡漂泊的人,成了彼此的依靠。 1950年8月,两人在纽约结婚,婚礼简单得只有几个朋友到场,杜致礼穿着一件借来的白色连衣裙,杨振宁戴着一副旧眼镜,可两人的笑容,却比任何珠宝都耀眼。婚后杜致礼彻底放下了自己的文学梦,成了杨振宁的“专属后勤部长”。杨振宁搞研究常常忘了时间,她就把饭菜温在锅里,在书桌旁放一盏暖灯;他写论文到深夜,她会默默泡一杯热茶,坐在旁边读诗,不打扰却也不离开。1957年杨振宁获诺贝尔奖时,在台上说“感谢我的妻子杜致礼”,台下的她红着眼眶笑,手里紧紧攥着当年西南联大附中的旧课本——那是她珍藏了13年的念想。 她不仅是贤内助,更是杨振宁的“定海神针”。上世纪60年代,杨振宁因为身份特殊,在学术圈受到不少质疑,有人故意刁难他的研究成果,他回家后闷不吭声,杜致礼没说什么大道理,只是把他写满公式的草稿纸一张张理好,说:“你的本事,不是别人说没就没的,慢慢来。”还有一次,儿子杨光诺生病住院,杨振宁正在赶一个重要的报告,杜致礼一个人在医院守了三天三夜,回来还笑着说“孩子没事,你安心忙”,直到后来杨振宁从护士口中得知,儿子当时高烧到40度,她才红着眼眶说“不想让你分心”。 1971年杨振宁第一次回国,杜致礼特意陪他去了陕西米脂——那是她的家乡,也是父亲杜聿明的出生地。站在黄土高坡上,她指着远处的窑洞说:“小时候父亲常说,这里的黄土最养人。”后来她又陪着杨振宁去见了杜聿明,父女俩时隔22年重逢,杜致礼站在中间,一边拉着父亲的手,一边握着杨振宁的手,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却始终笑着说“都过去了,以后都会好的”。 这53年的婚姻,哪是什么“贤内助”能概括的?她是杨振宁的爱人、知己,更是他漂泊岁月里的根。2003年杜致礼病逝后,杨振宁把她的照片放在书桌前,每天都会轻轻擦一遍,他在回忆录里写:“没有致礼,就没有今天的我。”是啊,这位将门小姐,用一生的温柔与坚韧,陪着杨振宁走过风风雨雨,她的漂亮,从来不止在脸上,更在那颗通透、温暖、始终向着爱的心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逝世,他的妻子曹秀清电告蒋经国,希望蒋经国能够允许
【2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