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荷兰公开宣布了! 荷兰近几日加强了对中资芯片厂的管制,不仅冻结了这些公司的资产,还冻结了它们的知识产权。这一举动与美国在技术上打压中资的行动形成了呼应之势。 这一操作,表面理由是“防止关键技术流向中国”,实则引发全球震动。安世半导体自2019年被闻泰科技收购以来,一直独立运营,合规纳税,为荷兰创造数千就业和超亿欧元税收。这样一家“模范外企”,为何突然被贴上“安全威胁”标签? 更值得玩味的是时间线。9月底荷兰经济部刚发布禁令,10月初法院就火速裁决,流程快得反常。而据披露文件显示,美国商务部早在数月前就向荷兰施压,要求撤换中国籍CEO。动作如此同步,很难不让人联想:这是一场由美国主导、荷兰执行的“精准打击”。 安世半导体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生产最先进芯片,而在于其在**成熟制程领域的规模化能力与工艺优化经验**。这类技术虽不“炫酷”,却是新能源汽车、工业电子、消费设备的“工业粮食”。中国正全力打通28纳米国产化链条,而安世的技术积累,正是提升良率与产能的关键一环。 美国真正害怕的,是中国把“普通技术”做到极致,形成成本与规模优势,从而打破其在高端市场的垄断地位。因此,与其说这是“技术封锁”,不如说是**对产业主导权的争夺**。 这场风波,也撕开了“自由贸易”背后的现实:一旦涉及战略产业,规则随时可以改写。有分析指出,荷兰此举开了一个危险先例——未来任何国家的外资企业,只要被贴上“安全”标签,都可能面临强制接管或资产冻结。 网友对此看法两极。有人支持:“各国都有权保护核心产业,中国自己也审查外资。”也有人担忧:“今天对中资,明天就可能对德资、日资。全球投资信心一旦崩塌,谁还敢跨国并购?” 从长远看,这场打压反而加速了中国半导体的自主进程。目前,28纳米全国产产线已实现量产,65纳米光刻机精度突破至8纳米级别,成熟制程全球市场份额达33%,预计2032年将升至37%。而美国芯片业却因出口管制损失超400亿美元,全球份额从33%跌至12.7%。 ASML前CEO曾公开感叹:“我们退出了最大增长市场,却没能阻止技术进步,反而逼出一个更强大的对手。” 科技本应无国界,但现实却越来越政治化。当“国家安全”成为万能借口,全球产业链的信任基础正在瓦解。荷兰这一招,短期看似“配合盟友”,长期却可能付出失去中立性与国际信任的代价。 芯片之争,不只是技术战,更是规则与未来的博弈。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中方反击闻泰科技股权遭冻结,荷兰这下开始懵了:局势为啥和想象的不一样!荷兰是
【81评论】【4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