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食安小插曲”令人感慨,孙玉良:让世界看见了中国的底气】
这场在上海举行的“一带一路”海关食品安全合作会议,本来是一次按部就班的国际会议,却在午后的一个“插曲”中多了几分戏剧性——就在会议中途,又有一个国家主动要求加入合作机制。会场里的人都笑了,笑声背后是那种久违的笃定:中国主导的“食安朋友圈”,正越织越大,越织越紧。
从2023年建立至今,这个机制才刚刚两年,却已迎来18个正式成员,11国现场签署章程,还有国家抢着排队。国际合作不靠吆喝,靠的是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不是靠意识形态绑架出来的,也不是政治压力压出来的,而是靠一筷子安全、一碗信任、一条顺畅的贸易通道堆出来的。
海关总署署长孙梅君的发言没有空话——“让美食进得来,走得出去,让消费者吃得安心。” 这句话有点像家常话,但越是朴素,越见力量。因为在全球贸易里,食品安全才是真正的“民心工程”。民以食为天,而食品安全恰恰是最能体现国家治理能力的地方。过去二十年,西方说得多做得少,把“规则”“标准”挂在嘴边,动辄用“安全”当借口筑壁垒;而中国则用一次次贸易便利化的实操,把“规则”落到了仓库、港口和超市的货架上。
今年前9个月,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食品贸易额达9152.4亿元,同比增长2.5%。数字背后,是榴莲、咖啡、茶叶、牛肉、火鸡肉在不同海关之间流动的故事。泰国的榴莲只需13个小时就能抵达中国超市货架,卢旺达的咖啡和茶叶成了中国年轻人的“新宠”,南非的牛肉、白俄罗斯的火鸡肉即将摆上中国人的餐桌。贸易数字会被遗忘,但这些味道,会被记住。
这场会议的另一个细节也耐人寻味——“丝路食安”信息平台正式上线。这意味着食品安全合作不再只是签签文件、拍拍照,而是真正进入数字化、智能化阶段。数据互联、检测标准共享、绿色通道建立,这些曾被欧美掌控的技术话语权,如今逐渐被“一带一路”国家掌握在自己手中。信息通了,食品就能更快、更稳、更放心地流动。
有意思的是,这些国家的代表发言,没有外交辞令的客套,反倒更像是老朋友之间的对话。玻利维亚大使乌戈·西莱斯说,这次签署机制章程对他们有“深远意义”;白俄罗斯副部长斯米利金称中国是“铁杆兄弟”;南非农业部长约翰·斯汀霍森谈到,他们真切感受到合作机制在防范风险中的作用。这些发言没有浮夸,却句句扎实——他们是真正在这张“安全网”里尝到了甜头。
世界的贸易体系正在重新洗牌。以往的规则由少数发达国家制定,发展中国家被迫跟随。而“一带一路”海关食品安全合作机制的出现,恰恰打破了这种垄断。它没有居高临下的指令,没有“你必须遵守”的姿态,而是“我们一起商量、一起做”的开放心态。有人说这是中国在建立“新规则”,其实不如说,这是中国在恢复“公平规则”。
赵增连副署长在会议总结时提到的“四项便利化措施”,是这场合作的核心逻辑——加快食品准入、优先办理共建国家事项、建立专班机制、重点对接乳制品、水产品、水果等产品。这是实打实的改革动作,不是口号。两年来,中国海关已与相关国家签署197份农食产品准入文件,进口核准注册企业超42.8万家。这些数字看似冰冷,却构成了国际信任的温度计。
会议期间还签署了14份新合作议定书,解决了15种农食产品的对华准入问题。白俄罗斯的火鸡肉、南非的新议定书,都是“上桌速度”的证明。斯汀霍森部长还分享说,南非官员参加了“一带一路”海关食品安全培训班,深入了解中国法律法规。这不是单纯的进出口问题,而是制度互信的延伸。过去只有发达国家能“培训”别人,现在中国也能教别人怎么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这种角色转变,本身就意味着国际地位的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机制的形成并不是孤立事件。它背后,是中国对全球供应链安全、农产品贸易格局和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长期布局。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到“丝路电商”、再到“丝路食安”,这是一条从“路”到“人”的发展逻辑。公路、港口让货物能走;机制、标准让食品能卖;信任、规则让合作能稳。这就是中国式国际合作的底层逻辑——不靠威胁,不搞制裁,只用真合作去赢得尊重。
而对那些还在喊“脱钩”的人来说,这场会议无疑是一种讽刺。现实很清楚,全球的食物流动越来越依赖中国的市场与标准。谁能把榴莲、牛肉、咖啡更快送到中国,谁就赢得了新的增长点。西方的“安全边界”越画越窄,而“一带一路”的“食安圈”越画越大。世界经济的未来,不在喊口号的人手里,而在愿意握手的人之间。
“一个国家在会议中途提出加入”,这句话被赵增连称作“小插曲”。但实际上,这个小插曲足以说明世界在变。变的不是形式,而是方向——从以西方为中心的单向定义,转向以共建共享为基础的多边合作。上海会场的掌声,不是礼节性的,而是对这种新规则的认可。
有人说,贸易的本质是利益。但在中国主导的“食安朋友圈”里,贸易的另一面,是信任。因为只有信任,才能让食物跨越海洋、抵达餐桌。那些签署章程的代表们,大概都明白这一点。
上海的秋风已经带上凉意,但这场会议却让人感到一种热度——那是来自各国共同体意识升温的热度。一个机制,一份章程,一张平台,承载的不只是贸易数字,而是未来世界经济合作的新样本。
这就是中国式的温柔力量:不吵、不闹、不抢麦,只在默默推进每一份合作文件,让世界在看得见的变化中重新定义“安全”与“信任”。当越来越多的国家在会议现场主动举手说“我们也要加入”,那一刻的掌声,其实已经是对未来的一种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