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船舶天价“入港费”生效,航运圈陷入混乱:船东自估费用,港口生意暴跌

幕沧小澜 2025-10-16 12:50:47

美国对中国船舶的“入港费”昨天正式生效,可执行规则却让整个航运圈看懵了:一艘船可能要交几百万美元,全靠船东自己判断该不该交、交多少,负责监管的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连人都凑不齐。 这项针对中国船舶的新规,从生效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搅乱航运圈。它的收费对象和标准都很直接。 船是中国的、在中国造的,或者由中国公司运营,只要进一次美国港口,就按净吨位或者集装箱数量收钱,还选更贵的那个。 更不友好的是,这只是起步价,未来几年还会逐年上涨。对于大船来说,这一次的靠港费可能就要几百万美元,单趟利润能被吃掉大半。 看似严格的规定,执行起来却像一场没人导演的戏。负责收钱的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人手少得可怜,能真正分辨船舶背景、审核费用的人几乎是捉襟见肘。 每天几十艘船涌入港口,申报材料堆成了山,他们连系统里的信息都来不及看。许多船东只能自己估算费用,交错了算自己倒霉,有人多交了钱,等了一阵子也没个回音;有人没交够,临走前被补收还加罚。 为了避开这笔高得吓人的费用,船公司开始想各种办法。大公司会调换船型,用符合豁免条件的小船跑美国航线。 中小公司没那么灵活,只能摸索规则碰运气,结果一旦出错就是额外损失。还有一些干脆绕道。 把船开到加拿大或墨西哥,先在那里卸货,再走陆路进美国,虽然时间多了几天、运输成本也增加,但至少能减轻那笔巨额收费的压力。 这样一折腾,美国港口的生意也受到了冲击。洛杉矶港的到港量明显下降,不少工人开始担心自己能不能维持收入。 更长远来看,这笔入港费最后可能会转到美国消费者的账上,美国零售联合会早已说过,海运成本的上涨会让进口商品变贵,普通人在超市买日用品也会被迫多掏钱。 更尴尬的是,这个新规号称是为了扶持美国造船业,可美国的船厂老早就跟不上时代,设备落后、熟练工匠不足,实际接单能力微乎其微。 就算船东有心换成美国造的船来规避这项费用,他们也几乎无船可选。这让政策的初衷显得十分矛盾。 最后,当有人去问究竟如何定义“中国运营的船舶”时,官方的回答支支吾吾,没有明确标准,连他们自己似乎都没弄明白。 这场规定的出台,不仅让船东费尽心思,也让执行方陷入混乱。它既没有真正按目标推动产业发展,也让市场陷入无序,更把消费者、港口和航运公司拖入同一个困境里。

0 阅读:107

猜你喜欢

幕沧小澜

幕沧小澜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