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7名军统姑娘被日本鬼子围住。日本鬼子见是女兵,兽性大发,便丢下枪,一窝蜂地扑了上去。可女兵们的一个举动,却让日本鬼子们后悔莫及! 这事儿,得从1942年讲起。 那一年,抗日战争打得最艰难的时候,有七个姑娘,本该是坐在大学课堂里,或者在自家花园里喝下午茶的千金小姐,却出现在了重庆歌乐山下,军统的秘密训练基地里。 一群出身金陵女子学院、中央大学的高材生,家里非富即贵,突然穿上了军装。她们为啥要来吃这份苦?说白了,就是家仇国恨,骨子里的那股气不顺。亲眼见过日本鬼子在我们自家土地上是怎么烧杀抢掠的,书本里的“之乎者也”就再也念不下去了。 这七位姑娘中,年纪最大的叫沈若薇,是金陵女子学院外语系的学生,父亲是南京的实业家,1937年南京沦陷时,全家为躲避日军追捕分散逃亡,母亲在混乱中被流弹击中身亡,这成为她心里永远的痛。最小的姑娘叫林晚秋,才19岁,中央大学历史系新生,她的哥哥是国民党军队的一名排长,1938年在武汉会战中牺牲,她瞒着家人报名参军,临走时只给家里留下一封“为国尽忠,勿念”的书信。 在歌乐山训练基地,她们接受的是和男特工一样严苛的训练。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出操,负重跑十公里山路,汗水湿透军装也不能停下;射击训练时,手臂架着步枪保持一个姿势半小时,直到手腕酸痛得抬不起来;格斗课上,被男教官摔得浑身是伤,第二天依旧咬牙站在训练场上。有人曾问她们后悔吗,沈若薇代表大家回答:“穿上军装的那一刻,就没想过后悔,只盼着能早日上战场,杀鬼子报仇。” 1942年秋,部队接到任务,需要派人潜入日占区搜集日军的兵力部署情报,七位姑娘主动请缨。她们伪装成逃难的学生,分成两组行动,沈若薇和林晚秋等四人一组负责在城郊联络地下交通员,另外三人则深入市区打探消息。可就在她们完成任务准备撤离时,因叛徒出卖,行踪被日军发现,两队在城郊的竹林里被约一个小队的日军包围。 日军指挥官见她们都是年轻姑娘,又穿着便装,便以为是普通学生,眼中露出猥琐的笑意,下令士兵丢下枪,想将她们活捉。沈若薇知道,一旦被抓,等待她们的必然是凌辱和酷刑,她悄悄对身边的战友说:“宁死不当俘虏,咱们跟他们拼了!”话音刚落,七位姑娘同时从随身的布包里掏出藏好的东西——那是她们出发前特意准备的手榴弹,每个人身上都藏了两枚,一枚用于杀敌,一枚留给自己。 不等日军靠近,沈若薇率先拉开一枚手榴弹的引线,朝着扑在最前面的几个日军扔了过去,“轰隆”一声巨响,几名日军当场被炸倒。其他姑娘也纷纷效仿,手榴弹在日军中炸开,一时间硝烟弥漫,日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蒙了。趁着混乱,沈若薇大喊:“分头突围,能走一个是一个!” 可日军人数太多,她们的突围很快被压制。林晚秋的手臂被子弹击中,鲜血直流,她咬着牙,将最后一枚手榴弹紧紧握在手里,看着围上来的日军,毫不犹豫地拉开了引线,与身边的两名日军同归于尽。沈若薇带着剩下的两名战友边打边退,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用树枝抽,直到被逼到一处悬崖边。看着步步紧逼的日军,沈若薇对战友说:“咱们不能让鬼子活捉,跳下去!”三人相视一眼,没有丝毫犹豫,纵身跳下了悬崖。 后来,当地的游击队员在悬崖下发现了其中两位姑娘的遗体,还有一位姑娘被树枝挂住,侥幸存活,她向战友们讲述了七位姑娘与日军殊死搏斗的经过。虽然这次行动最终失败,但七位姑娘宁死不屈的精神,却激励了更多人投身抗日斗争。她们本是娇生惯养的千金小姐,却在国家危难之际,放下笔杆拿起枪杆,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含义。 从金陵女子学院的课堂到歌乐山的训练基地,从娇弱的学生到英勇的战士,这七位姑娘的转变,背后是无数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不屈的抗争。她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功绩,却用最壮烈的方式,让日军明白,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屈服,哪怕是柔弱的女子,也有舍生取义的勇气。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41年,新四军3师7旅跳出日军包围圈后,旅长彭明治突然下令:“日军人数不对,
【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