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写中国历史上对于平民友好的时代(1)西汉文景之治后期(前150年-前120年

天涯霜雪寒啊 2025-10-13 21:52:20

继续写中国历史上对于平民友好的时代

(1)西汉文景之治后期(前150年-前120年)

主要政策:无为而治,减少国家干预

税赋:田租从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一度还废除了田租。

刑罚:废除肉刑,减少株连。

国家干预:30年间无大的战争,无大型工程,与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民生:史载“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百姓能够吃饱饭。

平民得到的好处:经过连续几百年战乱后,百姓终于享受到难得的和平年代,没缴过几次税,也没有因大型工程去服徭役。

代入平民视角,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活呢?

战后人口恢复期,人口不多,一家五口人,可拥有百亩田,好年景可收120石,缴租4石,还余116石,吃饱后,还有余粮可充徭役。

当时粮价为每斗米十钱,有余粮养猪,每头猪可换布十匹,丰年吃饱穿暖不是难事。

30年间,饥荒记录仅仅是景帝中元三年时关中发生了一次春旱,粟价涨至每斗米40钱,但仍低于饥荒线。朝廷并不用开仓赈灾。

当时的民谣:“仓禀实,知礼节;衣帛暖,识廉耻。” 这是战乱多年后,第一次惠及到底层百姓。

那么为什么这种好日子只持续了30年呢?

首先,30年间,人口增加了30%,吃饱饭带来的结果就是人口的迅速增长。然后人均田地减半。

其次,汉武帝即位,马上开始加税。

第三,汉武帝对匈奴开战,征兵、徭役全来,口赋翻倍,粮价、盐价、铁价全涨。

至此,文景之治给予平民的好日子完全关闭。

文景之治的好,不是国家开疆拓土,不是万邦来朝,不是兴建多少工程,而是:

1.农户缴完粮食后,还有足够全家人吃的粮,有余粮换布匹。

2.一个农民一生未服兵役、徭役。

3.一个平民偷窃后,只被打板子,而不是被割去耳朵。

4.灾年有人放粮,而不是“人相食”。

它出现的条件也是极为苛刻的:

1.龙椅上坐着一位没有“宏图大志”的皇帝

2.战后人口锐减,人均土地足够多,具备了减税的条件。

3.外部环境好,和匈奴和亲后,对方暂时息事宁人。

4.赵过代田法,使得亩产增加。

5.当时中原的气候处于温暖期,天灾少。

6.建国不久,不存在冗官、宗室吸血。

7.意识形态进入“黄老”“与民休息”。

以上七条全部满足后,才能在大乱几百年后,出现了短暂的对于平民友好的30年。它短暂却又明亮,放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如萤火一闪而逝,但却弥足珍贵。

0 阅读:0
天涯霜雪寒啊

天涯霜雪寒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