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10月8日报道,江苏常州,一男子骑行时口渴,就在小区超市花3元买了瓶饮料,他喝了一口后,直接吐了出来,并询问店主:“怎么是油”,谁料,店主信誓旦旦保证是饮料,而接下来发生的事,让人意外,网友:我怎么就遇不到这种好事? (信源:九派快讯——便利店老板误将食用油当功能饮料卖给居民:3元一瓶,买回去也没人找他) 口渴时随手从超市饮料区拿瓶 3 元 “饮品”,拧开喝一口却满嘴油腻 —— 最近江苏常州一位顾客的遭遇,让不少人看得又好气又好笑。这场因商品错放引发的乌龙,虽没造成安全事故,却扒出了超市管理的漏洞。 事情发生在常州一家社区超市里。一位骑行男子中途停下买水,看到货架上摆着外观类似饮料的瓶装品,标签价 3 元,便随手拿了一瓶。 拧开瓶盖喝了一口,他瞬间愣住 —— 嘴里没有期待的清爽,反而满是食用油的腻味。低头一看瓶身标签,才发现自己买的根本不是饮料,而是一瓶食用油。 男子拿着 “饮料” 找店主理论,店主这才慌了神。原来这批食用油是朋友送的,他随手放在饮料区后就忘了整理,直到有人找上门才想起这回事。 更让他揪心的是,这批错放的食用油已经卖完了,除了这位骑行男子,其他买到的顾客都没吭声,不知道是没发现,还是默默 “捡了漏”。 好在店主还算负责,赶紧通过付款记录联系买到食用油的顾客,提出要补差价。大多数顾客表示没多大事,不用补;而最先发现问题的骑行男子,不仅没抱怨,还主动提出要补钱,双方沟通后妥善解决。 事后店主才坦言,当时看到男子拿着 “饮料” 询问,自己还误以为是新款功能性饮料,顺口推荐了两句,现在想起来都后怕。 无独有偶,去年某社区超市也出过类似的惊险情况。工作人员把瓶装洗洁精误放在矿泉水货架上,透明的瓶子、相似的摆放位置,差点让一位老奶奶买走饮用。幸好旁边顾客及时发现提醒,才避免了意外发生。 这两起乌龙事件,看似是偶然的 “手滑”,背后暴露的却是超市管理的通病。为什么本该在粮油区的食用油、清洁区的洗洁精,会跑到饮料和矿泉水货架上?仔细梳理不难发现关键问题。 一方面人员管理松散。不少社区超市或便利店为节省成本,一人常身兼多职,理货、收银、补货仅一两人负责,忙起来时货物随手放、忘记归位是常事。如常州店主,将朋友送的食用油随手放后忘记,顾客找上门才发觉,可见日常理货缺规范流程,商品归类全靠“记忆”。 另一方面是商品标识不清晰。现在很多商品包装趋同,尤其是瓶装产品,不仔细看标签很难区分。如果超市货架分区标识模糊,或者错放的商品没有及时纠正,很容易让顾客误拿。 去年误放洗洁精的超市,若不是有顾客提醒,老奶奶很可能因看不清小字标签而误饮,后果不堪设想。 事件曝光后,网友们的讨论分成了几派。有网友觉得顾客 “赚了”:“3 元买瓶食用油,这波血赚,就是喝起来有点费嘴”。 也有网友替顾客后怕:“还好是食用油,要是洗洁精、消毒液,喝下去就出大事了,超市太不负责任”;还有网友分享类似经历:“之前在超市把料酒当黄酒买过,回家做菜才发现,幸好没直接喝”。 更多网友把焦点放在了超市责任上。有人直言:“商品归位是超市的基本职责,连这点都做不好,怎么让人放心购物?” 还有网友建议:“社区超市尤其要注意,老人小孩多,最好在货架上贴醒目提示,容易混淆的商品分开摆放”。 也有网友理解店主的不易:“小超市人手少,忙起来难免出错,但再忙也不能拿安全当儿戏”。 其实,类似的商品错放事件,本质上是 “安全意识” 的缺失。超市图省事忽视管理细节,消费者图方便不仔细核对,两者叠加就容易引发问题。小则像这次一样闹个笑话,大则可能危及健康,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现在常州这家超市已纠正错误,店主通过付款记录联系顾客补差价,有了较圆满的交代。更重要的是,其他超市应引以为戒,不能出问题再补救。毕竟,超市购物的安全感,既来自商品质量,也来自管理细节,没人想口渴时喝到满是油星的“饮料”。
[中国赞]10月8日报道,江苏常州,一男子骑行时口渴,就在小区超市花3元买了瓶饮
韫晓生
2025-10-12 14:52:54
0
阅读: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