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凯巧喻喜马拉雅山:中印共同的敌人是山,不是彼此

烟雨评社 2025-10-12 13:46:39

印度记者:中国和印度有领土争端。 高志凯先生:中国不是印度的敌人。印度真正的敌人是喜马拉雅山。但是印度不应该和喜马拉雅山打架。 国际关系中,要多看看共同利益,而不是总盯着分歧和矛盾。 实际上,高志凯先生的主张,体现了很好的国际关系智慧,那就是要把视野放长远一些。 这些年中印之间因为边境问题,偶尔会出现摩擦,印度国内也常有声音把中国当作 “竞争对手” 甚至 “潜在威胁”,不少媒体在报道中印关系时,也总爱聚焦分歧点。这次印度记者直接把领土争端摆上台面,其实也是想听听中方视角下的中印关系定位。 而高志凯先生没有顺着 “争端” 的话题陷入细节争论,反而用 “喜马拉雅山” 打了个比方,一下子把讨论的格局拉开了 —— 喜马拉雅山是中印之间的地理屏障,它带来的自然环境挑战、基础设施建设难度,才是两国发展中需要共同应对的 “难题”,而非彼此本身。 这个比喻不是随口说说。熟悉中印地理的人都知道,喜马拉雅山脉横亘在两国之间,平均海拔超过 6000 米,气候恶劣、交通不便。 对印度来说,北部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难题,比如通往藏南地区的公路、铁路,受地形和气候影响,建设成本高、维护难度大,遇到暴雨暴雪还经常中断;而中国在青藏高原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相对成熟,但要进一步加强与南亚的互联互通,同样要克服山脉带来的自然阻碍。 从这个角度看,中印其实面临着共同的 “自然挑战”,与其把对方当成对手,不如联手应对喜马拉雅山带来的发展瓶颈,比如在跨境电力输送、山地灾害防治、高原生态保护等领域开展合作,这才是对两国都有利的选择。 高志凯先生强调 “多看看共同利益”,背后是中印关系中被忽视的合作空间。单说经济领域,中国是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24 年两国贸易额突破 1300 亿美元,印度从中国进口的机械设备、电子产品、化工产品,支撑了其国内制造业和民生需求。 而中国从印度进口的铁矿石、棉花、药品原料,也是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更关键的是,中印都是发展中大国,人口总量占全球近 40%,在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发展中国家权益维护等国际议题上,有着大量共同立场。 比如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两国都主张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减排责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在 WTO 改革中,也都呼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这些共同利益,比局部的领土分歧更能决定两国关系的长远走向。 再看国际关系中 “视野放长远” 的智慧。历史上,很多国家因为短期分歧陷入对抗,最终两败俱伤;而那些懂得搁置争议、聚焦合作的国家,往往能实现共赢。 比如欧洲的法德,曾经是百年宿敌,二战后却通过煤钢联营、经济一体化,成为欧盟的核心,不仅化解了历史恩怨,还共同推动了欧洲的繁荣。中印作为相邻的两大文明古国,有着数千年的友好交往历史,玄奘西行、茶马古道,都是两国文化和经济交流的见证。 如今,面对全球经济放缓、地缘政治复杂的局势,两国更需要从长远角度出发,把精力放在扩大合作上,比如在数字经济、新能源、农业科技等新兴领域携手,打造跨境产业链,这不仅能带动两国经济增长,还能为亚洲乃至全球的稳定发展注入动力。 当然,正视分歧也很重要,但分歧不该成为合作的绊脚石。中印之间的领土争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平等协商逐步解决,这是两国早已达成的共识。 近年来,中印通过军长级会谈等机制,多次化解边境摩擦,保持了局势的总体稳定,这说明只要双方有诚意,分歧是可以管控的。关键是不能被分歧牵着走,更不能把分歧扩大化,忽视了共同利益这个 “主线”。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开始认同高志凯先生的观点。比如印度前总理辛格就曾公开表示 “中印不是对手,而是可以共同发展的伙伴”;印度工商联合会也多次呼吁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合作,认为 “对抗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 这些声音都说明,把视野放长远、聚焦共同利益,才是中印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毕竟,在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中印携手合作,不仅能造福两国人民,还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或许印度该重温1962年后中国主动归还俘虏和装备的历史,那时中方指挥官说:“我们追求的是和平,而非领土。 ”如今高志凯的辩论风格虽尖锐,核心诉求仍是唤醒印度对共同利益的认知,毕竟,山就在那里,而山的两侧本可共享阳光。 信源:中国新闻网

0 阅读:258

评论列表

刘春杨

刘春杨

1
2025-10-13 23:17

格局

猜你喜欢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