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不如人?为啥中国空间站只能上3个人,而国际空间站却能达到十几人?说的直白一些,差别就是我们是私人别墅,而国际空间站就是群租房,中国空间站是我们自己造的,可以最大化让自己人利用,而国际空间站就不行,是多个国家共用的,他们只能挤一挤。 国际空间站那体量看着确实唬人,419吨的大家伙,铺开了宽109米、长73米,内部容积更是达到916立方米,巅峰时期确实能塞下十几人,可这背后全是无奈的妥协。 它是美俄牵头,拉上欧洲、日本、加拿大等一堆国家凑出来的项目,从1993年立项就注定了先天不足,不同国家造不同舱段,技术标准五花八门,光是载人航天器的对接口就有好几种,俄制飞船用的杆锥式接口就占了四个,其他国家的设备还得另配适配器。 这么多舱段拼在一起,冗余和浪费在所难免,十几个舱段里真正能搞科研的就3个,剩下的大量空间都耗在了兼容不同国家的设备、铺设错综复杂的连接线路上。就像群租房里各家乱拉电线、私占公共区域,看着住的人多,实际每平米的利用率低得可怜。 而且它造得早,很多功能全靠硬件堆出来,不像现在能靠自动化技术省空间,想多塞人只能靠扩大体积硬凑。 更关键的是国际空间站得兼顾十几个国家的需求,每个参与国都要派人上去“打卡”,实验项目也得轮着来,自然需要更多人驻留。但这十几人并非常态,大多是货运飞船对接、舱段维护这种特殊任务时的临时配置,平时常驻也就3到7人。 更尴尬的是,它的生命保障系统还停留在“消耗补给型”,水、食物全靠地面定期送,人多了补给压力陡增,NASA自己都承认在再生式生命保障技术上已经落后于中国。 反观中国空间站,从一开始就没这堆麻烦事,咱们是自主设计、100%国产化,关键核心元器件全是自己造的,压根不用迁就别人的标准。三舱组合体总质量66吨,虽然比国际空间站轻得多,但内部110立方米的空间全是实用面积,没有半分浪费。 天和核心舱居中,问天、梦天两舱对称分布,形成的T字构型本身就兼顾了空间利用和姿态稳定,太阳翼拉开40米间距互不遮挡,发电效率还比国际空间站高一倍。 中国空间站的3人常驻规模,是精准匹配需求的最优解,天和核心舱单舱就给航天员留出了50立方米的活动区域,里面工作区、睡眠区、卫生区、锻炼区一应俱全,甚至还有独立卧室。 问天实验舱还备了3个卧室,要是遇到乘组交接班,短期住6人也完全没问题,这设计本身就留足了余量。咱们的科研任务都是统筹规划的,3名航天员足以高效操作全空间站25个科学实验柜,没必要为了凑人数浪费资源。 技术上咱们更是后发先至。国际空间站的太阳能电池转化率才15%,而中国空间站用的三结砷化镓电池能达到30%,两部电池翼发电功率就超100千瓦。 更厉害的是再生式环控生保系统,能把航天员呼出的水汽、排出的尿液收集起来,净化后变成可饮用的清水,氧气也能循环再生,压根不用像国际空间站那样靠货运飞船“续命”。梦天实验舱的货物气闸舱还是世界最大的,能自动把实验载荷送出舱,省了多少航天员的力气。 再说了,国际空间站的“多人优势”早成了负担,运行二十多年,设备老化严重,每年都要花大量人力维护,前段时间还出过新型运输系统故障导致航天员滞留的情况。中国空间站则是全新建造,三舱功能互补还能互相备份,问天舱能在核心舱出问题时直接接管整站控制,这种冗余设计比单纯堆人数靠谱多了。 所以真不是中国造不出能装十几人的空间站,而是没必要,咱们造空间站是为了踏踏实实搞科研,不是为了凑人数撑场面。3人的配置既保证了科研效率,又让航天员住得舒服,还能通过后续扩展舱段进一步提升容量。这种按需设计的智慧,可比盲目追求规模的群租房模式高级多了。
为什么大家都不提中国空间站了?
【144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