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香港,贺龙之子贺鹏飞,看四下没人,闪身冲进一间商人办公室 ,凑到那人耳边,压低声音说:“我看上了一件大家伙,得你掏钱帮忙买!”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98年的香港中环,高楼林立的金融区车水马龙。 海军副司令员贺鹏飞与香港商人徐增平进行了一次意义深远的会面。 贺鹏飞口中的“大家伙”,并非普通商品,而是停泊在乌克兰黑海造船厂的“瓦良格”号航空母舰。当时,苏联解体后,“瓦良格”号航母的建造工程已完成68%,却因乌克兰经济困境被迫停工,成为一艘待售的“半成品”。中国海军当时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航母作为远洋作战的核心装备,是提升海军实力的重要突破口,贺鹏飞深知这艘航母对国家海防的战略意义,因此才主动联系徐增平,希望借助民间力量推动购买事宜。 选择徐增平并非偶然,他不仅在香港商界有一定财力,更有浓厚的爱国情怀,且具备处理跨国商业事务的经验。贺鹏飞与徐增平会面时,特意选择在相对隐蔽的办公室,且刻意避开旁人,正是因为航母购买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当时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军事发展存在戒备,若官方直接介入,很可能引发外交阻力,导致购买计划夭折。以民间商业名义收购,能最大程度降低外界关注,为后续推进减少障碍。 会面中,贺鹏飞向徐增平详细说明了“瓦良格”号的价值与购买的紧迫性,也坦诚了官方直接参与的不便。徐增平在了解到此事对国家的重要性后,当即表示愿意承担这笔巨额开支。随后,两人迅速制定了初步方案:由徐增平成立一家香港创律集团下属的旅游公司,以“将航母改造成海上赌场、酒店”的商业名义,向乌克兰方面提出收购申请,以此掩盖真实用途。 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乌克兰方面起初对出售“瓦良格”号态度谨慎,且要求收购方提供详细的资金证明与用途说明;同时,个别西方国家也试图通过外交施压,阻挠乌克兰与中方的交易。贺鹏飞虽未直接出面参与谈判,却始终在幕后协调资源,为徐增平团队提供关键信息支持,包括航母的技术参数、乌克兰方面的谈判底线等,确保收购进程不偏离方向。 1998年3月,徐增平团队在乌克兰首都基辅与黑海造船厂正式谈判,最终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签订收购协议,不仅买下“瓦良格”号航母本身,还包含了航母的全套设计图纸。这些图纸后来被秘密运回国内,为中国后续自主研发航母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而贺鹏飞在整个事件中,始终坚守纪律,未动用任何官方资金,完全依靠民间力量完成了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收购,既规避了国际风险,又为中国航母事业的起步奠定了基础。 从历史维度来看,贺鹏飞推动购买“瓦良格”号的举动,体现了中国军人对国家海防建设的深远考量。当时中国海军尚未拥有航母,海防体系以近岸防御为主,“瓦良格”号的引入,让中国得以在短时间内掌握航母的核心构造与相关技术,缩短了自主研发的周期。这一事件也反映出特殊历史时期,中国在军事发展中灵活变通的策略,通过民间力量与官方引导的结合,突破外部限制,实现战略目标。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98年,香港,贺龙之子贺鹏飞,看四下没人,闪身冲进一间商人办公室,凑到那人
微笑着前行
2025-09-30 22:24:5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