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乌克兰宣布了! 9月24日,联合国大会关于乌克兰议题的会议刚落下帷幕,泽连斯基的一席话立即引发全球关注。 乌克兰总统首次公开表示希望中国协助调解俄乌冲突,直言“中国与俄罗斯关系密切,期待中方推动停火”。 经过三年多的激烈冲突,乌克兰战场呈现出明显的消耗战特征。根据英国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最新报告,俄乌双方控制区变化已进入“冻结状态”,过去六个月战线移动未超过10公里。乌克兰夏季反攻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而俄罗斯虽掌握主动权,也无力发动决定性攻势。 这种僵局对乌克兰尤为不利。西方军援出现“乌克兰疲劳症”,美国2025年援助法案在国会搁浅,欧盟承诺的100万发炮弹仅交付不到三分之一。 乌克兰军队每天消耗炮弹约5000发,而俄罗斯达10000发,弹药差距持续扩大。泽连斯基此时转向中国,实为战场压力下的务实选择。 中国确实具备充当调停者的特殊条件。一方面,中俄关系处于历史高位,202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 另一方面,中国与乌克兰保持正常经贸往来,是乌最大贸易伙伴国,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180亿美元。这种“两边都能说上话”的地位,是美欧等方不具备的。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2023年提出了包含12点建议的和平方案,虽遭西方冷遇,但其中关于主权尊重、停火止战、人道走廊等内容,与联合国宪章精神一致。如今泽连斯基主动提及中国角色,或许意味着乌方对和谈条件有了新考量。 对中国可能的调解角色,俄罗斯持开放而谨慎的态度。普京政府最核心的诉求是确保克里米亚和乌东四州“既定事实”获国际承认,而目前乌克兰宪法禁止与普京直接谈判。中国若想成功调解,必须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妥协方案。 俄罗斯学者透露,莫斯科可能接受“朝鲜半岛模式”的临时分界线,即实际控制线转为临时边界,主权问题搁置争议。 但这种方案对乌克兰而言难以接受,毕竟其宪法明确规定领土完整不可侵犯。中国需要发挥创意,提出既能保全双方颜面,又能实质停火的新方案。 泽连斯基的表态在西方引发不同反应。美国务院发言人表示“支持任何有意义的和平努力”,但私下担忧中国影响力扩大。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称“欢迎所有和平倡议”,却强调需符合联合国决议。 这种矛盾心态源于战略焦虑:一方面,西方希望摆脱乌克兰这个“无底洞”;另一方面,又不愿看到中国通过调停提升国际地位。 更现实的是,2024年美国大选后,无论谁上台,乌克兰政策都可能调整。欧洲则面临经济增长停滞,持续援乌力不从心。 回顾近代国际冲突调停案例,成功需要三大要素:一是调停方需具备足够威慑力,能使各方遵守协议;二是需设计利益平衡方案,让各方都觉得“虽不满意,但可接受”;三是需建立执行监督机制。 1995年代顿协议成功结束波黑战争,正因为美国兼具军事实力和政治意愿。中国若想复制这一成功,不仅需要外交智慧,还需准备投入保障协议执行的资源。有分析认为,中国可能联合印度、巴西等全球南方国家共同担保,以增强和平方案的可信度。 战场态势显示,2025年10月至2026年1月是重要时间窗口,乌克兰平原的秋雨将使装甲部队机动困难,双方都需要调整部署。这为外交接触提供了自然窗口。 中国可能通过以下步骤推进:首先派遣特使密集访问基辅和莫斯科;然后在联合国框架内召集国际会议;最后提出分阶段实施路线图。关键在于找到停火与政治解决的衔接点,避免重蹈明斯克协议执行失败的覆辙。 对中国而言,成功调解乌克兰危机可带来多重战略收益:提升国际地位、巩固与欧洲关系、实践全球安全倡议。但风险同样存在:若调解失败可能损害国际声誉,过度介入可能影响中俄关系。 因此中国很可能采取“积极但谨慎”的策略,不寻求取代现有谈判机制,而是补充推动。可能联合巴西、印度、印尼等新兴大国共同倡议,既体现全球南方立场,又分散政治风险。这种“群体调停”模式或许是破解乌克兰困局的新路径。 泽连斯基的喊话,既承认了中国日益重要的国际角色,也反映了乌克兰危机的深刻变化。当战场陷入僵局,外交渠道的价值重新凸显。 中国是否出手调解、如何调解,将考验中国的外交智慧和国际影响力。而对中国而言,这也是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试金石。乌克兰危机能否成为中国展现大国担当的舞台,世界正拭目以待。 信息来源:泽连斯基称中国应迫使俄罗斯停止军事行动:“如果没有中国,俄罗斯什么都不是”,中方回应 大象新闻2025-09-24 16:17
普京终于发现了一个事情,俄军拉平上将,完全就是“乌克兰的大英雄”,这种人早就应该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