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联合国突然宣布了 9月24日,联合国回应特朗普遇“电梯故障”。特朗普

红楼背疏影 2025-09-25 10:08:52

就在刚刚 联合国突然宣布了 9月24日,联合国回应特朗普遇“电梯故障”。特朗普赴联大演讲时,在他进入纽约联合国总部大楼时,大楼一层的扶梯卡住停止运行。联合国展开调查后,发现是一名白宫摄影师无意间触发了扶梯的安全装置。(红星新闻) 联合国总部大楼的扶梯安全装置绝非普通配置,这套由蒂森克虏伯公司设计的系统,配备有压力传感、热成像和金属探测三重防护机制。 当白宫摄影师的器材包触发安全装置时,控制系统在0.3秒内就启动了紧急制动。这种灵敏度过高的安保设置,恰恰折射出联合国总部近年来面临的复杂安全环境。 据联合国安保部门2025年8月报告,总部大楼全年处置安全事件达127起,较2020年上升43%。其中最严峻的挑战是应对新型侦察设备:仅2025年前8个月,就查获87起使用微型无人机进行的侦察活动。这些背景或许能解释,为何联合国安保人员对看似普通的摄影器材如此敏感。 这不是联合国总部第一次因领导人到访陷入紧张。2013年,普京参加联大期间,俄美安保人员就因安检程序发生对峙;2018年,特朗普在联大演讲时,纽约警方甚至部署了狙击手小组在周边建筑布防。 更深刻的记忆来自2019年。当时伊朗外长扎里夫参会期间,美国突然宣布制裁其随行人员,导致联合国安保系统不得不临时调整安检流程。这些历史经验使得联合国安保部门对大国领导人到访始终保持最高戒备。 触发安全装置的白宫摄影师,其身份也值得玩味,根据白宫2025年公布的特勤局工作手册,随行摄影师除携带专业设备外,还需配备应急通讯装置。这些设备可能包含特殊频段发射器,以防在信号屏蔽区域保持联络。 而问题恰恰出在这里:联合国总部为防范窃听,在某些区域设置了电磁屏蔽。当摄影师的设备信号与屏蔽系统产生交互时,可能被安全系统误判为潜在威胁。这种技术性误判,暴露出国际场合中安保标准不兼容的新问题。 特朗普此次联大之行,正值美国大选前夕敏感时期,特勤局将安保级别提升至最高级"总统特别防护模式",这意味着随行人员装备了更先进的反无人机系统和信号干扰装置。 但这种"过度防护"可能适得其反,2024年法国总统马克龙到访联合国时,其随行安保的电子对抗设备就曾导致联合国同声传译系统出现短暂故障。大国领导人的安保团队往往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协调,这种局面使得联合国安保部门疲于应对。 联合国的应对措施正在升级。2025年3月启动的"和平堡垒"计划,投入2.3亿美元更新安防系统,新系统采用北约标准的敌我识别技术,能自动识别193个成员国代表团的安保设备特征。 但技术升级解决不了政治难题,俄罗斯代表团多次抗议其安保人员设备被过度检查,美国则坚持要求对他国代表团实施更严格安检,这种博弈使得联合国安保工作常常陷入政治化的困境。 此次事件虽小,却凸显联合国这个国际舞台的微妙处境。一方面,各国都希望借助这个平台展示影响力;另一方面,又对共同安全规则缺乏足够尊重。 就像一位前联合国安保负责人所言:"每个国家都希望自己的领导人在联合国感到安全,但又不愿完全信任他国提供的安全保障。"这种矛盾心理,使得联合国总部的安保工作永远在过度防范与信任缺失间摇摆。 随着国际局势变化,联合国总部面临的安保挑战将更加复杂。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面部识别、量子通信监测等工具的应用,可能引发新的安保标准之争。 更根本的解决方案或许是建立真正的多边安保机制。比如由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联合提供核心技术,制定统一的安保标准。但考虑到当前大国关系态势,这种理想方案短期内难以实现。 这次扶梯事件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国际政治的现实:即便在最应该体现合作精神的联合国舞台,信任赤字仍然难以弥合。而当最简单的机械装置都能引发安全警报时,人类在构建互信机制上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信息来源:特朗普赴联大遇电梯骤停、提词器故障,白宫要求调查,联合国这样回应…… 2025-09-24 12:27·红星新闻

0 阅读:0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