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怒批教育:“中国教育最缺的不是分数,而是无休止的一味

木槿论事 2025-09-20 19:41:18

9月11日,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怒批教育:“中国教育最缺的不是分数,而是无休止的一味刷题,把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求知欲给抹杀了!”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教育圈最近炸了锅,9月11日,在杭州“钱学森精神进校园”活动上,钱学森之子钱永刚一句话,道出了无数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心声。   这位教授直指当下教育痛点,18岁的孩子被问及最感兴趣和最不感兴趣的事情,竟然两样都答不上来,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的问题令人深思。   数据显示,大多数中小学生每天光做作业就超过2小时,周末还得去补习班,孩子们的时间被切割得零碎,课本之外的世界,他们早已无暇顾及。   更让人担忧的是,许多学生做题只为应付考试,从不思考题目背后的原理。   典型案例就是数学公式,学生只会生搬硬套,却不知道这些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能解决生活中什么实际问题。   一道道题目背后蕴含的智慧,就这样被简化成了冰冷的“答题模板”。   钱永刚分享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小学二年级时,老师因为他爱读书,建议家长多给他买些课外书,这个建议让他受益终身,在广泛阅读中培养了思考能力和求知欲。   这种教育理念,源自他的父亲钱学森,虽然是顶尖科学家,钱学森却从未给孩子们“开小灶”。   他说过:要是当年每周抽时间给你出一道数理化题,你高考时中国任何一所大学都能随便挑。但他始终没这么做,而是选择让孩子自主学习。   钱家的教育秘诀是“不教育”,没有说教,没有填鸭式灌输,父母以身作则,用行动传递正确的价值观,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看到这里,不少人可能会问:不刷题怎么考大学?这个问题恰恰反映了当前教育的困境。   现实是残酷的,走进当下的校园,特别是初三、高三的教室,课桌上堆满习题册,学生们像上了发条一样刷题,连课间十分钟都在奋笔疾书,教育部的监测报告显示,近六成中小学生陷入这种高强度作业模式。   更令人担忧的是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   看到蚂蚁搬家,他们不会像从前的孩子那样充满好奇,而是本能地思考“这个现象会不会考”,有老师反映,做实验课时学生更愿意看视频而不是动手,只因“看视频做题更容易得分”。   这种“纯刷题依赖”已经形成恶性循环,家长们明知道孩子累,却又不得不随波逐流。   而调查显示,近八成小学生家长还会额外布置作业,三年级以上的孩子平均每天要多刷一个半小时的题。   问题延续到大学,情况更不乐观,不少高校老师发现,新生普遍缺乏提问精神,做实验只会照搬步骤,遇到课本外的问题就慌了神。   一位理工科教授让学生设计节水装置,大部分人直接搜现成方案,没人愿意自己动脑筛选改进。   钱永刚提出,哪怕随手翻两页课外书都能开阔眼界,了解“基因是什么”“东风-16是怎样的大国重器”,这些知识能引发更多思考。   但在题海战术下,孩子连“课本之外还有什么”都失去了兴趣。   有教育学者指出,数十年来,教育始终被困在追求高分的怪圈里,而教育的本质是启蒙,是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找到方向,而不是把所有人都赶到同一条跑道上比分数。   分数是暂时的,但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却能伴随一生,钱永刚的这番话,不只是对教育现状的批评,更是在提醒我们,未来的社会需要的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年轻人,而不是只会解题的“考试机器”。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0 阅读:1
木槿论事

木槿论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