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部前部长梁光烈曾提出过一番激烈的言论:“晚打不如早打,小打不如大打,打一个,不如拉日本一起打”然而,令世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坚定的发声者,竟于11月12日悄然离世,享年84岁。此时此刻,他的言辞仿佛又在耳边回响。 很多人只知道梁光烈说话 “硬气”,却不知道这份硬气不是凭空来的,是从炮火里闯出来的。 1979 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时,他还是武汉军区作战部副部长,跟着部队一头扎进了中南半岛的硝烟里。当时不少人觉得,这场仗得打很久,可梁光烈在前线摸爬滚打几天后,直接断言 “用不了两周就能解决战斗”。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解放军仅用 8 天就兵临河内城下,把越南的嚣张气焰彻底打了下去。更关键的是,那时候苏联还在背后给越南撑腰,想借着越南把势力往东南亚扩,梁光烈看准了 “早打” 的关键 — 趁苏联还没完全反应过来,用速战速决打破他们的围堵计划。 要是等苏联把装备、兵力都调过来,咱们打的就不是一场局部冲突,而是要面对更大的麻烦。这场仗打完,周边国家再不敢轻易挑衅,这就是 “早打” 的底气。 到了上世纪 90 年代,台海那边又开始不太平。当时梁光烈执掌南京军区,手里攥着守护东南沿海的重任。他没搞 “被动防守” 那一套,直接拉着部队搞起了大规模海上练兵。 战斗机贴着海面飞,军舰在浪里穿梭,实弹演习一场接一场,整个东南沿海的军事部署,被他打造成了一张 “攻防一体” 的网。 有人说这是 “小题大做”,可梁光烈心里清楚,对付想搞分裂的势力,就得用 “大打” 的威慑力让他们不敢动。他把对越作战的实战经验揉进训练里,从单兵战术到多兵种协同,每一个环节都往 “能打仗、打胜仗” 上靠。 后来他调任北京军区,又牵头搞了 “和平使命 - 2005” 联合军演,把陆、海、空、二炮的力量拧成一股绳,让外界看清:中国军队不仅能 “早打”,更有能力打一场体系化的 “大打”,谁想在台海搞事,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 梁光烈的 “主动”,不只是在战场上,更在平时的制度建设里。2010 年,中国第一部《国防动员法》出台,背后就有他的心血。那时候很多人觉得 “和平年代搞动员没必要”,可梁光烈不这么想。 他知道,现代战争打的不只是军队,更是整个国家的动员能力 —工厂能不能快速转产军工品?交通线能不能保障兵力投送?老百姓能不能支援前线? 为了把这些落到实处,他花了 56 天跑遍全国边海防,看基础设施,跟地方干部聊动员方案。 还专门搞了 “辽阳集训”,把 126 名地方党政干部拉到部队,从战术指挥到物资调配,手把手教他们怎么对接国防需求。 这套操作下来,咱们的 “早打” 准备,就从军队延伸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等真有事的时候,才能快速拧成一股劲。 2012 年钓鱼岛局势紧张那会,梁光烈的硬气又一次让世界看到中国的态度。当时他会见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没绕任何弯子,直接警告:“日本想把钓鱼岛‘国有化’,中方绝不接受!你们美国要是真中立,就别在背后搞小动作。” 这话不是随口说的,当时他刚牵头搞完 “和平使命 - 2007” 军演,海军舰艇在西太平洋的演练刚结束,就是要用实际行动告诉美日:咱们不是只会嘴上说,手里的家伙硬得很。 他说 “打一个不如拉日本一起打”,不是真要主动挑事,而是要让日本明白,想跟着美国在咱们家门口闹事,就得承担后果,别以为中国会一直忍让。 如今梁光烈老将军走了,但他留下的不只是几句硬气的话,更是中国军人 “主动出击” 的底气。从南海岛礁建设到科技强军,从常态化台海演训到国防动员体系的完善,咱现在做的很多事,都能看到他当年思想的影子。 他一辈子都在证明:中国军人的 “主动”,不是好战,而是为了不让战争找上门来;“晚打不如早打”,是为了在风险刚冒头时就把它掐灭;“小打不如大打”,是为了用强大的实力让对手不敢轻举妄动。这份硬核的战略智慧,会一直陪着中国军队,守护着咱的家国平安。
就在刚刚乌克兰突然宣布!9月18日,乌克兰特种作战部队司令部突然宣布:今
【25评论】【19点赞】
用户10xxx44
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