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衰落从引进大量印度人开始,用不了10年了,印度人就被称为新加坡人的主体。华人就会成为少数民族了。 这不能怪谁,要怪新加坡的领导人的短视。 很多人可能会问,新加坡为什么要主动把印度人请进来?答案其实很简单,新加坡的经济太过单一,主要靠服务业、科技业和金融业支撑。 那这样一来,什么人最重要?就是那些懂金融、会科技、能开拓国际市场的高端人才,新加坡没有办法凭自己培养出足够数量的人,却又必须要有人撑住这几块核心,放眼全球,符合条件的人才其实有不少,而印度就成了他们的重点目标。 如今印度掌握世界第二大英语人口,这些人不光会说,也能在职场里用英语处理专业事务,再加上印度在软件工程、信息技术和金融外包这几块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人才储备算是现成的。 对于新加坡来说,这是最直接又最方便的选择,既有语言的切合,也有专业的匹配,于是,新加坡的移民大门,几乎是为印度人量身打造的。 一开始,这些印度人以工作为跳板,凭借专业能力很快在企业站住脚,有不少人甚至一进来就能进入管理层,这在那些跨国银行、科技公司或者金融服务机构里,已经是常见情况了。 接下来水到渠成的,就是他们申请永久居民身份,甚至一步步走向拿到新加坡护照,整条路径从入境、就业、再到留下,几乎是畅通无阻。 对本地人而言,印度人的增加并不是一开始就被抗拒的,新加坡社会的氛围是比较开放的,历史上它本就是靠移民建立起来的国家,新加坡人习惯了多元族群共处,他们对外来人口也不像别的社会那样警惕。 再加上这些人确实给经济带来了实益,很多人觉得,多点新移民没什么大不了,反而能帮国家更有活力,就这样,最初的担忧往往被眼前的业绩增长所冲淡了。 不过随着企业高层印度人越来越多,他们的存在不仅仅是个人,而是会带来一整个“圈子”,有些公司甚至出现一种现象,印度人带印度人,用人倾向也渐渐有了倾斜。 虽然这种变化没有明文规定,但却成了企业文化中隐隐的风向,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结构性的改变开始影响职场公平,也延伸到了教育、社区和社会资源分配。 当这些新加坡的印度人在某些行业掌握绝大多数资源,甚至在某些社区成为主体时,社会结构很可能出现剧烈变化,特别是在政治和公共事务里,声音一旦增强,就不可能不改变新加坡原有的族群平衡。 今天新加坡看似发展的光鲜,未来却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如果只盯着眼前的经济数据,而忽略了深层次的文化和族群平衡,这种策略终究会让他们付出代价。 十年之后,当华人成为少数,印度人成为多数,新加坡人也许才会惊觉,他们早已输掉了最根本的一盘棋。 参考信源:澎湃新闻《田野观察:新加坡华族与印度族的比较分析》
印度人口:14.51亿;中国人口:14.09亿;印度2024年粮食产量:3.
【547评论】【329点赞】
与狼共舞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