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俄罗斯食品在中国打不开销路? 说实话,俄罗斯食品在中国市场碰壁,主要卡在饮食习惯上。中国人吃饭讲究个鲜美均衡,口味偏清淡,不爱太重的调料。 走进超市的进口食品区,总能看到有趣的对比:货架上俄罗斯紫皮糖旁边,日本樱花味巧克力的包装盒印着卡通表情包,前者的塑料包装上只有一行生硬的俄语翻译,后者却用细腻的插画标明了 “低糖”“独立小包装”。这种直观的差异背后,藏着俄罗斯食品在中国市场始终难以打开局面的秘密。 中国人餐桌上的饮食哲学讲究 “鲜” 和 “衡”,炒菜要少油少盐,零食也开始追求低卡低糖,而俄罗斯食品似乎还停留在 “抗寒优先” 的饮食逻辑里,这种时差让双方始终难以合拍。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俄罗斯乳制品在中国市场拼尽全力也只占到 1—2% 的份额,就连最受欢迎的冰淇淋,预计到 2025 年也只能摸到 4.7% 的门槛,这样的成绩在进口食品赛道里实在不算亮眼。 先说最直接的口味问题。俄罗斯巧克力的含糖量能达到 50—60g/100g,咬一口下去,甜意能从舌尖窜到天灵盖,吃完必须猛灌半杯水才能缓过来。这种甜度对习惯了三分糖奶茶的中国人来说,实在有点 “甜蜜的负担”。朋友圈里卖紫皮糖的小贩最清楚,平时每天也就三五单生意,只有到了节假日才会迎来小高峰,显然大家更愿意把它当偶尔尝鲜的零食,而非日常选择。 红肠更是典型代表,切开时油星子能顺着刀刃往下滴,虽然肉质扎实,但看一眼那泛着油光的横截面,正在控脂的年轻人多半会默默放下。黑面包则走向另一个极端,粗糙的口感带着天然的麦麸颗粒,对于吃惯了松软吐司的中国消费者来说,更像是在嚼压缩饼干。这些食品本质上是俄罗斯人对抗严寒的能量储备,却和当下中国人 “轻食”“健康” 的饮食追求背道而驰。 市场渠道的混乱也帮了倒忙。虽然现在城市里随处可见挂着 “俄罗斯商品馆” 招牌的店铺,北京一个月就能冒出 70 多家,2024 年全国新注册的相关企业更是多达 841 家,但真正由俄罗斯官方授权的门店其实只有 4 家。在这些鱼龙混杂的店里,经常能看到国产香肠印着俄文字母包装,国产面包冒充大列巴,消费者想买点真俄货得练就火眼金睛。 这种混乱不仅拉低了信任度,还让真正的俄罗斯食品淹没在仿品里。对比之下,韩国泡菜早就进了各大超市的生鲜专区,日本零食通过连锁便利店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俄罗斯食品却还在依赖临时搭建的露天摊位和朋友圈代购,这种渠道差距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接触机会。 包装设计的 “直男审美” 也成了绊脚石。俄罗斯食品的包装总带着股实用主义的粗犷,要么是简单的塑料纸裹着大块巧克力,要么是光秃秃的铁皮罐头装着红肠,和日本零食那些印着漫画表情包的包装比起来,实在缺乏吸引力。年轻人现在买零食不仅看口味,还讲究拍照发朋友圈的 “颜值”,俄罗斯食品显然没跟上这个节奏。 其实俄罗斯设计师并非没有创意,他们给亨氏辣椒酱设计的三角形包装,又红又辣的视觉冲击配上互动式开盒方式,在本土市场很受欢迎,但这种巧思似乎没用到对华出口的食品上。当韩国泡面用 “部队锅联名款” 吸引眼球,日本饼干推出 “季节限定” 口味时,俄罗斯食品还在靠 “纯进口” 三个字打天下,在这个颜值即正义的时代,实在有点吃亏。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本土化意识的缺失。看看那些在中国市场成功的外资食品品牌,金龙鱼把散装油变成小包装调和油,正大集团推出符合中国人口味的预制菜,都是摸清了本地需求后的精准发力。但俄罗斯食品似乎还停留在 “我有什么就卖什么” 的阶段,很少针对中国市场做调整。 其实并非没有改进空间,比如把红肠做成适合一人食的小份量,给巧克力减点糖,或者给黑面包搭配果酱小包,这些简单的改变就能大大提升接受度。俄罗斯电商平台 Yandex Market 的数据显示,他们本土的线上食品销量增长迅猛,但这些创新似乎没同步到中国市场,这种 “守着老配方” 的固执,让俄罗斯食品错过了很多机会。 当然也不是没有转机,俄罗斯冰淇淋的市场份额从 3.8% 涨到 4.7% 的缓慢增长,说明只要找对路子还是能被接受的。但要真正打开中国市场,光靠 “异国风情” 的新鲜感远远不够。
为什么俄罗斯食品在中国打不开销路? 说实话,俄罗斯食品在中国市场碰壁,主要卡在饮
哈皮的高高
2025-09-14 22:54:00
0
阅读:251
用户44xxx09
因为没有防腐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