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群说台湾没有烂尾楼,一查还真是,台湾是期房先付定金,房子盖完之后才付首付和贷

半桶吃笑 2025-11-29 00:47:43

李立群说台湾没有烂尾楼,一查还真是,台湾是期房先付定金,房子盖完之后才付首付和贷款,有效地避免了烂尾楼的产生 说白了,台湾没有烂尾楼的秘密,就是把 “先交钱后交房” 的逻辑彻底倒了过来,让开发商拿不到现成的钱去瞎折腾,这事听着像天方夜谭,可李立群一提,一查还真没半句虚言。 来瞅瞅台湾的这套规则,远不只是 “先建后收钱” 这么简单,它背后有一整套配套的制度设计,定金怎么交、钱放哪、谁来管、开发商怎么动用,每个环节都有规定,跑不了。 购房者顶多先交笔定金,这笔钱还不直接给开发商,得存进建筑经理公司或者指定银行的信托账户里,相当于放进了带密码的保险箱。 开发商想用钱?没门儿,必须拿施工进度证明去申请,比如地基打完了、主体封顶了,由第三方审核没问题才能按比例提一点,跟领工资得凭考勤表似的,想提前预支或者挪去拿别的地,门都没有。 更关键的是,银行得等房子验收合格、产权落到购房者名下,才会把贷款放给开发商,这就等于给交房上了双保险,只要房子没建好,开发商一分钱大头都摸不着。 大陆则是另一番景象,开发商从区域龙头成长为全国巨舰,杠杆越加越高,资金池越滚越大,预售款成了最重要的燃料。 这边项目刚挖个坑,购房者就得交首付、办贷款,钱直接进了开发商账户。 这些钱名义上有监管账户,可实际操作里漏洞不少,银行往往只做表面审核,住建部门和银行又常互相推诿责任,开发商很容易把钱挪去搞新项目、填旧窟窿,甚至拿去理财。 前几年恒大那事还历历在目,多少家庭交了钱没房住,贷款还得月月还,维权时连项目资金剩多少都查不到,整个监管成了 “黑箱”。 现在不少地方学台湾搞资金监管优化,比如按楼栋进度给钱、用银行保函解冻资金,可执行起来还是打折扣,要么监管额度不明确,要么银行嫌手续费高不愿配合,烂尾的风险依旧悬在头顶。 而且网上总有人调侃,说马上统一了要是跟大陆接轨,得让台巴子尝尝买期房只剩售楼部大门的滋味,这话听着糙,却戳中了两地制度的核心差异,台湾是用制度把开发商的手脚捆在工地上,大陆过去则是给了开发商太多 “用钱自由”。 台湾的建商想扩张?得先把手上的楼盖完拿到钱才行,而大陆开发商曾经靠预售款就能撬动好几个项目,风险全转嫁给了购房者。 更有意思的是台湾的兜底机制,要是开发商真跑路了,监管银行得先垫钱把楼盖完,因为账户里的钱还在,银行等于低价接了项目,自然不会让它烂掉,这跟大陆购房者只能自己维权比,简直是两种待遇。 当然两岸的市场环境本来就不一样,照搬制度不现实,但说到底,不管用哪种模式,买房都该是件踏实事,而不是一场赌开发商能不能完工的冒险。 以上仅为个人看法,你觉得台湾的这套制度设计值得借鉴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0 阅读:0
半桶吃笑

半桶吃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