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文章,直言黄循财的言论“犯了外交大忌”,不仅伤害了和中国的友好关系,还使得民众产生了信任危机。 在新加坡,自家的媒体公开批评当家人的外交言行,这事儿可不常见。但最近新加坡《联合早报》就直接发文,点了总理黄循财的名,说他的某些言论“犯了外交大忌”。 这话分量不轻,要知道《联合早报》在新加坡的影响力,往小了说是媒体观点,往大了说其实代表着一部分民众和精英阶层的看法——这步外交棋,黄循财确实走得有点偏。 先说说黄循财这个人,他能坐到新加坡第四任总理的位置,靠的是实打实的口碑。之前新冠疫情的时候,他牵头制定防疫政策,一边保民众生命安全,一边稳经济生计,电视里总见他冷静地解读政策,新加坡人都说“看到他就放心”。 私下里他还爱弹吉他,连周华健的《朋友》都能弹两句,这种亲民形象让他在年轻人里很有好感。 他之前在台海问题上的表态一直很稳,明确说新加坡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反对“台独”,不允许被任何“台独”势力利用,当时这话说出来,不仅符合新加坡的一贯立场,也让中国这边感受到了诚意。 可就是这样一个在内外都攒了不少好感的总理,偏偏在外交上出了岔子。《联合早报》点出的核心问题很准:他的言论不仅伤了和中国的和气,还让新加坡人心里犯嘀咕,更把新加坡喊了几十年的“中立外交”招牌给晃了。这三点每一条都戳在新加坡的要害上。 先说说中新关系这层。新加坡是个城市国家,生存发展全靠对外合作,而中国早就是新加坡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 不说别的,光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十年就签了347个合作项目,金额达260亿美元,把中国西部和东盟的通道都打通了。 从苏州工业园到天津生态城,再到重庆这个项目,中新合作从来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是新加坡重要的贸易伙伴,新加坡也是中国在东南亚的重要支点。 这种情况下,任何可能伤害合作基础的言论,都不是小问题。黄循财之前稳扎稳打的时候,都清楚这种合作的重要性,这次偏偏说漏了嘴,难免让中国这边觉得“新加坡的立场是不是要变”,这种信任上的裂痕,补起来可比谈一个项目难多了。 更让新加坡民众闹心的是信任危机。新加坡人选领导人,最看重的就是“靠谱”——能不能守住国家利益,能不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里让新加坡安身立命。 这些年新加坡人关心的是物价涨了怎么办、老龄化怎么应对,而外交政策直接关系到经济饭碗。要是因为几句不当言论,影响了和中国的贸易、投资,最后吃亏的还是普通民众。 之前黄循财推动“前进新加坡”计划,挨家挨户听民意,就是为了攒这份信任。可现在外交上出了偏差,不少民众心里犯嘀咕:“这个总理,会不会在外交上冒进?” 这种信任的动摇,比政策失误更伤根基。最关键的还是“中立外交”这个招牌。新加坡从建国起就奉行和平、中立、不结盟的外交政策,说白了就是在大国之间找平衡,不偏不倚才能立足。 它是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却也欢迎美国在亚太的存在,同时又和中国保持紧密合作,这套“大国平衡术”是新加坡的生存法宝。 《联合早报》批评得狠,就是因为黄循财的言论打破了这种平衡感,让外界觉得新加坡“选边站”的苗头,这和它几十年标榜的形象完全对不上。 要知道,周边国家和合作伙伴之所以信任新加坡,就是因为它的中立立场;一旦这个标签模糊了,新加坡在东盟、在亚太的话语权都会打折扣。 其实新加坡国内对这事的反应挺分裂的,有人觉得媒体有点小题大做,也有人觉得必须及时纠偏。但有个共识很明确:新加坡经不起外交上的失误。 现在《联合早报》把话摆到台面上,与其说是批评,不如说是“敲警钟”。毕竟黄循财之前的表现证明他是个务实的领导人,而务实的人最清楚,中新关系不是可有可无的,中立立场更是不能丢的根本。 接下来就看黄循财怎么接招了。是像之前应对疫情那样冷静纠错,还是继续模糊立场?从新加坡的国家利益来看,答案其实很明显。毕竟,无论是260亿美元的合作项目,还是延续几十年的中立招牌,都比几句不当言论金贵多了。



人间正道
哈哈,他的前任李显龙不是在卸任后,也露出了本色。无非是他傻一点。
yuan
这给了中国的警醒:新加坡永远改变不了做惯狗子的殖民心态,也永远不会站队中国,除非美国分列力量萎缩。所以中国不必对新加坡客气,必须下重手教训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