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懂啊!中印复航后,印度航线直接成了空乘圈的 “排班惩罚”😱 东航扛下主要航线任务,空姐吐槽一接到排班,整个乘务组集体哀嚎,这可是关闭五年后重新开张的 “魔鬼航线”! 我闺蜜小余是这班线的乘务长,复航第一周就被点名。她跟我说,登机口还没开舱门,群里先叮叮当当一片,大家把水壶、止汗喷雾、一次性手套都塞满了口袋。开舱后第一件事不是安全检查,而是先协调行李,箱子大包多,上客区每个行李架都塞得鼓鼓囊囊,半天找不到空位,地面催,旅客也催。 起飞后她最怕的不是气流,是呼叫铃像圣诞树一样亮。有人问餐食里有没有蛋、有没有姜、有没有牛奶,有人要素餐但又想加鸡肉,英文沟通卡在细节,翻译卡片来回对照,确认半天才敢递盘子。还有乘客站在过道打电话,提醒坐回座位,点点头又站起来,反复三回,最后还是同机一个留学生帮忙翻译才坐稳。 洗手间前永远像地铁口,队伍一排到舱门。为了水,过道也挤,大家伸手拿杯子,小余索性在餐车上加了两排大瓶,做了个简易自取区,气氛立刻缓和不少。她说最难的是眼神压力,有人看你走来走去不眨眼,她就按流程保持距离,笑着换位到男乘务员那边接话,不起冲突也不硬刚。 让我意外的是,回程遇到个在上海工作的印度小伙,全程帮忙给同乡翻译广播,教大家怎么按靠背、怎么系带子,连垃圾分类都一遍遍解释。小余说,这一路她听到最多的是“谢谢”,也看到大家确实不太熟悉国内航司的习惯,很多误会是信息断层。 我问她怎么破,她给了几招:地面候机区放个中英双语简短视频,讲清楚水怎么取、靠背怎么调、洗手间排队规则;登机时把特殊餐名单按座位贴在餐车上,减少往返确认;过道设置固定取水点,削减呼叫铃;班组里配两位印地语或英语更熟的同事轮转。最重要的是心态,不要把人标签化,把问题当流程问题,就有办法。 她还透露下月可能加开上海—孟买红眼,时间更尴尬,状态更考验人。我准备跟她录一期幕后vlog,看看这些改动能不能把“魔鬼”变“常规”。你坐过这条线吗?有没有遇到让你印象最深的一幕,或者一条改进建议,留给我,我带给她们下一趟试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