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双簧的来了!喏,搞出钓鱼岛冲突的这货,现在跳出来唱红脸了…… 别上当,说穿了,就是希望我们感觉他们还有好人,还有希望,还可以争取,好拖延时间,蒙混过关。 你看这张脸,看过西游记的都熟悉吧,都知道它是谁吧? 别急着气笑,先看他们的流程。这套戏码不是一天两天:一边放软话,一边加动作;媒体上说愿谈,海上多巡一圈;桌上递橄榄枝,背后拧螺丝。你以为红脸是转性,其实是在做时间管理。拖过敏感节点,让情绪降温,让外界麻木,然后把既成事实摆上台面,再让你接受“现实”。 我手里有一份会后纪要,几段话反复出现:缓和舆情、保持压力、争取窗口。这就跟商场里的套路一样,先给折扣券,再把标价往上抬,临走说今天最后一天。你要看的是动作,不是台词。看海上执法力度有没有减,看航行轨迹有没有远,看补给频次有没有降。要是没变,口头上的“善意”就是表演。 有个细节很多人忽略:他们喜欢把“善意”打包成技术安排,比如设热线、共享天气、优化流程。听起来中性,落地就能变成权限。上次的“沟通机制”,表面是减少误判,结果是快速集结更顺畅。技术词很容易让人放下警惕,但权力都是藏在流程里。 我敢打个赌,接下来会出现一个“缓冲提议”,名字很温和,内容很硬核:巡航线微调、联合演练延期、执法授权延长。表面像退一步,实质是把棋盘摆稳。再过两周,新闻里会出现“积极信号”,外行看轻松,内行看加码。这种节奏,我见过太多次。 有人问那我们怎么办?很简单,别被情绪带走节奏。对话可以有,但要盯住三条线:一是行动线,凡是改变现实的动作优先关注;二是时间线,别让拖延把矛盾变成常态;三是底线,明确到具体坐标和条款,不留模糊空间。不要把每次放软话都当善意,也不要把每次硬话都当绝路。看合约,看地图,看记录。 还有一点很重要:别把脸谱化当判断。人物形象能煽动情绪,但策略不长在脸上,长在利益上。对手会换面孔,会换说法,但不会换目标。我们如果只盯着人设,就会忽略他们在布局。把注意力拉回到事实,你会发现很多所谓的反转其实只是换了灯光。 今晚可能会有一份“善意声明”。我先提醒两处小字:一处在适用范围,一处在实施节点。范围越大,腾挪越多;节点越靠后,变数越大。如果这两个点没有收紧,那就别急着鼓掌。看明天的动静,看三天后的航迹,看一周后的配套安排。真善意是可验证的,不是可表演的。 我不反对沟通,也不热衷对骂。我只在意结果。我们的安全感不是靠对方一句情话,而是靠我们自己的准备与定力。不要怕他们唱戏,怕的是我们跟着节奏下场。记住这句:台词很响,动作更真。等有新动作,我再来说下一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