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这两天,网上有句话火了:“美国希望打,欧洲希望打,印度希望打,俄罗斯希望打,东盟希望打,连朝鲜、韩国、以色列都希望打,中日真要开战,几乎没人不鼓掌。” 昨晚我把这句话发给在东京工作的朋友,他回我一句:地铁照常,股市涨跌和味增汤没关系。现实里,最怕的是被拿去当牌的人。 最近日本高官在台湾问题上抛词,像是在给国内选票加盐,也是在给美国递名片。美国一边喊稳定,一边在军售清单上加码,还拉着演习,目的很直白,让日本觉得离不开它,让中国不停分心。看着像要硬冲,其实更像摆姿势。 我问做货代的同学,若真有风吹草动,先变的是航线价格,然后是保险费,再是外企的采购。他说一个传闻就能让集装箱延后,别说实战。 欧洲这边跟我合作的客户,上个月才担心原材料交付,又担心汇率。他们嘴上说原则,心里算的是成本。亚洲一乱,他们飞机票和订单一起涨。 印度媒体热衷讨论,但政府话语更谨慎。边境的每一米都要人看着,哪里有空去赌别人打起来的红利。俄罗斯更现实,它需要一个能谈事的东亚,不需要多一处火头。 韩国和朝鲜各有难题,以色列还在中东自顾不暇。喊得响不等于能出手,能出手也不等于敢承担后果。 有人喜欢点燃情绪,因为情绪能带来流量和影响力。要看一个国家是否真想动手,别听口号,看它有没有给谈判留台阶,有没有给经济留底线。日本的产业链还在中国,游客还指望来回,两边的公司都在排产,这些都是约束。 如果哪天东海传出擦枪走火的消息,我更关心的是谁提前一天大买军工股,谁临时把舆论推到高位。这些信号比嘴硬更真实。 我的判断是,中日都会把红线说清,把沟通渠道留着。因为真正的胜负不是在海面上,而是在供应链、技术和信任。和平不是退让,是让对方知道开战的代价他付不起。 别让情绪替你做决定。看清谁从紧张里赚钱,谁从稳定里赚钱,你就能判断他说话的方向。把注意力放在能力建设上,别被热搜牵着走。理性是最好的护身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