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展禁止日本相关人员入内,直接吊销许可证,引起外界高度关注。 ​11月26

物规硬核 2025-11-27 17:20:39

中国航展禁止日本相关人员入内,直接吊销许可证,引起外界高度关注。 ​11月26日,日本共同社声称,在2025中国珠海亚洲通用航空展前一天,被主办方吊销了媒体许可证,本次航展拒绝日本嘉宾出席,拒绝日本媒体采访,引起外界高度关注。 纵观全球主要航展,从范堡罗到巴黎,从新加坡到莫斯科,几乎没有一场航展能完全摆脱政治色彩。 2019年迪拜航展曾因地区政治关系紧张而限制特定国家媒体入场,2023年巴黎航展期间,也有俄罗斯记者被拒之门外。 珠海航展自1996年创办以来,已从区域性展会成长为亚洲最重要的航空盛会,这个舞台上的每一次准入与拒绝,都暗含深意。 本次对日方的限制,恰逢中日关系微妙时刻,两国正在就东海油气田开发进行磋商,且日本刚宣布增加防务预算。 通用航空展虽以民用技术为主,但无人机、航电系统等展品往往具备军民两用属性。 日本在通用航空领域的最新进展,特别是海上巡逻机的升级计划,可能触动了敏感神经。 这种“技术民族主义”的兴起,正成为全球航空合作的新障碍。 数据显示,2024年日企对华航空零部件出口同比明显下降,这种趋势在航空航天领域尤为显著。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事件中欧美媒体仍正常参展,这种选择性限制反映出外交博弈的精准性。 如同下围棋,每一着都有其战略考量,航空展上的准入名单已成为国际关系的特殊晴雨表。 中日航空合作曾有过蜜月期,2018年,两国签署航空安全合作备忘录,2020年,开通“快捷通道”便利商务人员往来,但如今,航空领域的合作正面临新的挑战。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航空业面临2050年净零排放的艰巨任务,这需要全球协作,如果让短期政治考量完全主导技术合作,可能会延缓航空业节能减排的进程。 这一事件引发我们思考:在技术民族主义抬头的时代,如何平衡国家安全与国际合作的关系? 航空工业是全球产业链融合程度最高的领域之一:波音787有来自日本的重直尾翼,中国商飞C919使用美国发动机。 这种“你中有我”的产业现实与日益严格的技术管控形成鲜明对比。 或许我们需要建立更为精细化的国际科技交流管理机制,而非简单化的封锁或开放,在民航安全、空中交通管理、绿色航空等非敏感领域,各国仍拥有巨大的合作空间。 历史表明,绝对的技术封锁往往刺激自主创新,但也会导致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如何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同时,为关乎人类共同未来的技术挑战保留合作窗口,这是摆在所有航空大国面前的课题。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关系到航空展的嘉宾名单,更影响着人类共同飞翔的未来,在蓝天与政治之间,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界限,更是智慧。

0 阅读:1365

评论列表

用户18xxx34

用户18xxx34

2
2025-11-28 03:56

中国做的个对了

猜你喜欢

物规硬核

物规硬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