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赖清德1.3兆防务预算玩火 郑丽文:川普致电高市灭火,为何赖还点火? 针对赖清德昨推近1.3兆元防务特别预算,国民党主席郑丽文11月27日质疑,美国总统川普致电高市早苗后,东北亚局势稍露缓和迹象,在大家要灭火时刻,为何赖清德还要点火、玩火? 先说这个预算,它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从蔡英文执政后期开始,民进党就不断强调要提升所谓“防卫自主能力”,尤其在台海局势频频升温的背景下。 这笔防务特别预算其实是延续下来的策略安排。这次的重点放在导弹系统、无人机、海空战力,还有后勤补给能力的提升,说白了就是一整套扩充军力的组合拳。 虽然数字听起来吓人,但它并不是一次性砸下去的,而是分阶段执行,主要是为了“快速建军、应对突发”。 可是问题来了,当外界刚刚看到局势稍微缓一点,赖清德却在这个节骨眼上继续推进军购,自然就惹来争议。特别是郑丽文提到的川普通电话这事儿,虽然不太常见,但也确实发生了。 川普在他一向高调的风格下,主动打电话给高市,表示对东北亚局势的关切。虽然这电话不代表什么官方政策,但在国际政治的语境里,一通领导人级别的电话。 多少也透露出美方对当前紧张局势的某种“降温”意图。那赖清德这时候不顺势而为,反而加码军费,是不是显得有点“逆风操作”? 不过话说回来,安全问题从来不是等你感觉安全了才准备的。现实是,美军最近在亚太地区的部署并没有减少,南海依旧热,台海也没冷。 光靠“感觉缓和”就放松准备,显然不符合战略逻辑。赖清德政府推动特别预算,背后有个关键考虑,就是“快速形成战力”。 毕竟台军传统战力结构老化严重,尤其在无人作战系统、远程打击能力这些方面,落后得相当明显。如果不趁预算窗口赶快补足,将来真的出事,可能连“最起码的吓阻力”都没有。 再看国际环境,别说东北亚稍有缓和,倒是中东那边乌云密布。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冲突持续升级,美国还要一边处理乌克兰问题,一边顾中东,哪还有多余精力时刻盯着台海? 这反而让台湾方面更感受到“不能靠别人”的压力。所以赖清德这时候提特别预算,从他的角度看,可能不是“点火”,而是“趁火还没烧起来,先装好灭火器”。 当然,国民党质疑也不是完全没道理,关键在于“时机感”。在国际场合上,台湾总是强调自己是“和平的一方”,那你大动作搞军购,难免被拿来做文章。 尤其是当美日看似在试图降温时,台湾这边却加码备战,容易让人误解成是“挑衅”。这其中的政治沟通技巧,是赖清德团队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你可以备战,但不能给人“主动制造紧张”的感觉。说到这,不得不提一个历史教训,韩国在冷战后期也是疯狂军购,结果在国际形象上吃了不少亏。 虽然最后确实提升了自身防卫能力,但对外沟通没有做好,反而让周边国家警惕心加重。台湾如果也走上这条路线,不但没办法争取更多支持,反而可能被误解为“麻烦制造者”。 所以说,军购是手段,不是目的,真正要做的,是让别人知道你是为了自保,不是为了挑衅。这场围绕1.3兆预算的争议,其实反映的是台湾在当前国际局势下的两难。 不加强防务,风险太大;太过张扬,又容易被解读为主动挑衅。赖清德政府能不能在这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让内部安心,又不让外界误会,才是真正的考验。 而不是单靠一句“别人都在劝和,你却在玩火”就盖棺论定。总之,军购不等于战争准备,也不等于破坏和平。关键是你怎么做、怎么说、怎么让别人理解你的行为。 如果赖清德团队真能把这1.3兆花得清清楚楚、讲得明明白白,或许还能反过来让外界理解台湾的处境。反之,如果只是数字漂亮、动作大,沟通又不到位,那就真的是“花钱买焦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