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笔当场摔烂了!日内瓦谈判第一天:乌克兰和美国代表争吵激烈! 11月23日,瑞

文山史纪 2025-11-25 14:53:31

把笔当场摔烂了!日内瓦谈判第一天:乌克兰和美国代表争吵激烈! 11月23日,瑞士日内瓦万国宫一间闭门会议室里,美乌双方围绕所谓“战后和平框架”的首轮谈判不到三小时就陷入僵局。现场照片显示,乌克兰安全与国防委员会秘书奥列克西·乌梅罗夫在美方代表宣读协议草案后,情绪明显激动,将手中一支黑色签字笔重重砸向桌面,笔杆当场断裂。   美方甩过来的这份协议,根本不是什么“和平方案”,更像是一份逼乌克兰签字画押的“城下之盟”。 乌梅罗夫这一摔,摔的不是一支笔,是乌克兰四年抗战的憋屈,是一个国家被盟友当成筹码的愤怒,1982年出生的乌梅罗夫是克里米亚鞑靼人,六岁才随家人重返故土,亲身经历过家园变迁的阵痛。 自2020年牵头制定“克里米亚解除占领战略”,到2022年冲突爆发后站在谈判前线,他的每一步都与乌克兰的领土完整紧密相连。 如今要亲手签下可能断送国家希望的协议,对他而言无异于锥心之痛,美方代表或许没料到这个一贯配合的伙伴会突然爆发,但这份协议的苛刻程度,足以让任何有血性的乌克兰人怒火中烧。 美方秘密起草的协议,每一条都精准踩在乌克兰的命门上,领土条款最令乌方无法容忍:要求乌军撤出目前控制的顿涅茨克州部分地区,将这片鏖战数年的土地划为“中立非军事缓冲区”。 更甚者,协议明里暗里将克里米亚半岛、卢甘斯克与顿涅茨克划归俄罗斯,赫尔松和扎波罗热则按实际接触线“事实承认”——乌克兰浴血四年,最终可能连失地都无法收回。 军事与安全条款同样步步紧逼,美方为乌军规模划下红线,和平时期兵力不得超过60万人,当前前线激战正酣,乌克兰兵员本就紧张,此时限制兵力无异于自废武功。 更让泽连斯基政府心寒的是,协议要求乌克兰修宪确立“永久不加入北约”原则,同时逼迫北约承诺永不接纳乌克兰、不在乌部署军队——这彻底掐灭了乌克兰“入约求保护”的核心诉求,所谓安全保障沦为空头支票。 协议中的经济算计更显美式霸权的贪婪,美方提议将冻结的1000亿美元俄罗斯资产,投入美国主导的乌克兰重建项目,而美国要独占一半利润,用乌克兰的土地换和平,用俄罗斯的资产搞重建,最终美国坐收渔利,乌克兰却要背负巨额债务,这种算盘打得昭然若揭。 乌梅罗夫的怒火背后,是乌克兰受制于人的深层无奈,白宫早已攥住其命门:早在8月,特朗普就宣布美国不再直接资助乌克兰,此前承诺的3500亿美元援助戛然而止。 如今乌克兰获取武器,需靠欧洲北约伙伴转手,美国则仅负责“全价出售”。谈判前,特朗普更下最后通牒:11月27日前必须接受方案,否则彻底停掉武器供应和情报共享——对依赖美援的乌克兰而言,这无疑是致命威胁。 更屈辱的是,这份决定乌克兰命运的协议,乌方全程未参与起草,美方反而先与俄罗斯通气,克里姆林宫已表态称方案“可作为和平解决基础”,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私下也向议员坦言,28条协议是按俄罗斯“愿望清单”拟定,乌克兰如同被排除在外的局外人,美俄商定一切后,只等着它签字画押。 这场僵局将欧洲推至尴尬境地,德国总理默茨当场表态,美方无权动用冻结在欧盟的俄罗斯资产,要求欧洲再掏1000亿欧元援乌“不可接受”。 波兰外长直言不满:“欧洲安全受影响,却没人征求我们意见”。英法德紧急派代表赴日内瓦救场,试图从中斡旋,但谈判现场的火药味预示着这种努力难有成效。 摔笔风波后,双方对外却口径一转,鲁比奥与乌方代表团团长叶尔马克共同见记者时,前者称这是“最富有成效的会晤”,后者则表示“取得显著进展”,还提及共同起草了更新版文本。 这种表面缓和实属权宜之计:乌克兰不敢与美国翻脸,毕竟还要靠其援助续命;美国也需要“听话”的乌克兰推进欧洲战略,不愿关系彻底破裂。 更新后的文本虽有微调——乌军规模从60万提至80万,“领土交换”表述从“预定俄领土”改为“从接触线开始谈”——但本质仍未脱离美方框架。 距离11月27日的最后期限日益临近,泽连斯基坦言乌克兰“正面临非常艰难的选择”,话语中的无奈溢于言表。 这场摔笔风波,赤裸裸暴露了俄乌冲突背后大国博弈的残酷。美国欲借“和平协议”掌控欧洲安全主导权,顺带在重建中牟利;俄罗斯谋求领土与安全承诺;而乌克兰,沦为这场博弈中最身不由己的棋子。乌梅罗夫的愤怒或许能换来条款微调,却换不来谈判桌上的平等地位。 如今全世界都在注视日内瓦:若乌克兰被迫签字,那支摔烂的钢笔将成为国家屈辱的注脚;若硬扛不签,断供的武器与孤立无援的战场,又会将其推向更危险的境地。 弱国无外交从来不是空话,乌克兰的遭遇再次证明,将国家命运寄托于他人,终究难以为继。那截断裂的笔杆,是乌梅罗夫的情绪爆发,更是一个国家在大国夹缝中挣扎的缩影。

0 阅读:78

猜你喜欢

文山史纪

文山史纪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