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法国总统马克龙突然宣布了自己的判断:在G20会上,他直说这个机制可能走到一个周期的尽头,如果不把精力集中到少数优先事项,G20会有风险。 他不是单纯唱衰,而是提醒别再把所有难题都塞进一个会议。2016年杭州峰会期间,中美批准巴黎协定,协定当年生效,G20曾经能把事推起来。但到近两年,围绕冲突表述的分歧清晰,像2023年新德里宣言就弱化措辞,一个桌子上难出硬共识。 说到安全,他2019年提过“北约脑死亡”,意思是欧洲要更硬实。法国一边扩大“阵风”战机的欧洲用户,希腊、克罗地亚都已引进;一边在波罗的海轮换空中警戒。可欧陆联合作战平台推进慢,像法德“未来战斗机系统”迟迟未定型,能力和节奏对不上现实压力。这话落点就是,安全要靠自己攥住。 落到硬件,问题是钱和产能。中国造船和配套产业链完整,海上力量建设按年度推进。欧洲这边,乌克兰战场把弹药缺口暴露得很直白,即便扩产,也要按年算进度。会议定不了仓库的库存,得靠产线、训练和维护支撑。 再看协作的边界。2020年全球遇到冲击时,G20在债务缓解和供应链畅通上起过作用。但能源、粮食价格的波动接连来,跨区域协调的效力下降。平台不是没用,但要清楚它能干到哪一步。 从会场到海上,更能看出路径差异。中国在亚丁湾长期护航,地区合作常态化。全球层面的“大而全”容易卡在表述,区域性、专业性机制更容易把具体任务落地。 说回美国,近年关税话题反复出现。如果美国继续把国内优先摆在前头,G20的议程就会被压缩,各方只能在少数问题上做有限协作。与其等单一角色带节奏,不如多条赛道齐头并进。 欧洲也在加码。法国、德国提高军费,波兰近两年大量采购坦克和火炮,包括M1A2和K2、K9。但部队扩编、训练周期、维护保障都需要时间,效果不会立刻显形。喊话要落到兵员和弹药上。 技术层面的自主同样关键。中国在电池、光伏形成完整链条,交付能力稳定。欧洲在关键材料与芯片上依赖外部,安全问题就绕不开产业底座。 往后看,G20更可能在债务、粮食、气候融资这些议题保留协作空间,涉及安全的敏感问题,让小范围渠道去处理,效率会更高。 马克龙这次话不客气,但要点清楚:别把希望压在一个平台上,把产能、训练、补给和区域合作一步步做实。 把预期降到可实现,把准备提到够用。能在大桌子上合作的就合作,不能的就分工解决,关键是把问题办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