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众嘴很硬,身体很诚实。 朝日新闻11月23号报道,多款中国大米出现在日本商

日本民众嘴很硬,身体很诚实。 朝日新闻11月23号报道,多款中国大米出现在日本商店的显著位置,立马售罄,因为定价是5公斤在135人民币到150人民币之间。 这价格,在国内,肯定没人碰,觉得离谱了,一斤米你要我十多块,但在日本立马就变成了性价比的代表。 因为日本平均的米价,已经达到了5公斤超过230人民币,弄得很多日本人吃饭的时候都要精打细算。 所以你看,口号赶不上饭碗,尽管高市早苗的支持率冲到了最高82%,但在具体花钱上,中国经济依然是日本人的首选,属于是口头很抵制,心中很想要。 你要先让日本人感受一下中国有性价比的大米,之后再撤走,这才能让他们感受失去的痛苦。日本网民现在之所以对中国各种口嗨,就是因为还没有切身感受到和中国关系搞僵以后的「疼」 走进日本的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一切都井井有条,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一些微妙的现实正在上演。当印着中文包装的大米被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并且以远低于本土同类产品的价格出现时,那种场面是很有冲击力的。 这不是什么特供品,也不是什么小众尝试,而是实实在在的商品,并且用“售罄”两个字,给出了最直接的市场反馈。这背后反映的,早已不是简单的商品流通问题,而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心态变化。 对于许多日本家庭来说,每一顿饭的成本都需要仔细盘算,当一碗米饭的价格能便宜三分之一甚至更多时,任何宏大的叙事似乎都得让位于餐桌上的现实。 这种价格差异是怎么来的?在日本,一公斤大米卖到四五十块人民币是常态,一些高端品牌更是天价。这背后是日本农业长期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农民老龄化严重,耕地成本高企,加上各种农业补贴和保护政策,共同推高了终端售价。 反观中国大米,得益于规模化种植、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高效的供应链,成本控制得相当出色。于是,当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价格体系在同一个货架上相遇时,消费者的选择就变得异常清晰。 这并非是对本国产品的背叛,而是在生活压力下,一种趋利避害的本能。所谓的“性价比”,在这里被诠释得淋漓尽致,它不是一个营销词汇,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智慧。 有趣的是,这种消费层面的务实,与网络空间和一些政治言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你可能在网上看到各种激烈的声音,听到一些政客为了迎合特定情绪而发表的强硬言论,比如高市早苗这样的人物,其支持率在特定时期内飙升,似乎代表着一种强烈的民意倾向。 然而,当这些支持者走进超市,拿起购物篮时,他们做出的选择却无比诚实。钱包的投票,往往比口头的呐喊更加真实。 这并不是说那些支持者都是虚伪的,而是说明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人的身份是多维度的。 他可以是一个爱国者,但同时,他也是一个需要养家糊口的普通市民。当这两个身份发生冲突时,后者往往会占据上风,因为生存和生活的压力是具体而迫切的。 其实,大米只是一个缩影,一个被推到聚光灯下的典型案例。如果把视线放得更宽一些,你会发现,从日常的服装鞋帽,到家居用品,再到电子产品,中国制造的身影早已无处不在,并且凭借着“物美价廉”的优势,深度嵌入了日本民众的日常生活。 这种经济上的高度依存,形成了一种看不见的韧性。它不像政治口号那样响亮,却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成为稳定器。 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之所以能维持现在的生活品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稳定且廉价的外部供给。这种依赖是潜移默化的,以至于人们常常会忽略它的存在,直到它可能受到威胁时,才会意识到其重要性。 那么,如果有一天,这种供应链真的因为某些原因而中断了呢?如果那些价格亲民的中国大米,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真的从货架上消失了,会发生什么? 可以预见的是,日本普通家庭将面临巨大的生活成本冲击。那种“失去的痛苦”,将不再是网络上的口嗨,而是实实在在的钱包缩水和生活品质下降。 或许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们才会真正冷静下来,重新审视所谓的“抵制”和“脱钩”到底意味着什么。经济规律就像地心引力,你可以暂时无视它,但最终它会把一切拉回现实。 这种由现实生活倒逼出的理性,或许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更加深刻。对于这种“嘴硬身体诚实”的现象,你又有什么看法呢?它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折射出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史气沉沉讲国际军事史

史气沉沉讲国际军事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