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发生核战,中国面对美国坚持不了 1 小时!” 俄专家 10 年前提醒,中国东风 - 31A,是唯一有望经受住美国首次核打击的导弹,但中国这种导弹不多,而美国这种导弹有近 2000 枚,那现在呢? 2014年的五角大楼作战室里,东风-31A的发射井坐标被红圈反复圈画,情报报告里“最多20枚”的字样刺痛着每个人的眼睛。 如今再翻开那份十年前的评估报告,那些关于“数量差距”的结论是否还站得住脚? 当时中国核反击的底牌,确实只有东风-31A这一张。固定发射井的部署模式像透明的玻璃盒,在美国2000枚核导弹的瞄准下,生存概率被悲观地估算。 转折点始于陆基导弹的机动化改造。东风-31AG褪去固定发射井的“枷锁”,轮式底盘让它能在崇山峻岭间穿梭,北斗导航的“眼睛”让12000公里外的目标误差缩至数十米。 更深层的突破发生在海底。094A型核潜艇搭载的巨浪-3导弹,首次让中国拥有从南海堡垒区直接覆盖美国全境的能力——12000公里的射程,搭配分导式弹头,像撒向天空的钢雨。 真正的改变来自096型核潜艇的服役。无轴泵推技术让它在深海中如幽灵般潜行,海洋背景噪音成为最好的伪装,24枚巨浪-3的搭载量,抵得上三艘老式潜艇的威慑力。 陆地上,东风-41以14000公里的射程接过“王牌”,分导弹头能同时打击多个战略目标;东风-61更将射程推至18000公里,27马赫的速度让反导系统形同虚设,50米级的精度足以摧毁加固发射井。 空中力量也不再是短板。轰-6N携带的惊雷-1导弹以15马赫突防,智能诱饵让拦截成功率降至5%以下;轰-20的隐身机身,则让核打击多了一把“无声的手术刀”。 有观点认为美国仍握着1770枚部署弹头的数量优势,但其中400枚民兵-3已超期服役半个世纪,现代化升级赶不上老化速度;哥伦比亚级核潜艇要等到2034年才能接班,而中国600枚核弹头几乎全是近五年的新产物,战备状态拉满。 北斗导航系统的全面组网,不仅是导弹的“眼睛”,更是核打击体系的神经中枢;材料科学的突破,让导弹壳体能承受大气层边缘的高温摩擦,射程与精度不再是单选题。 短期看,这是战略天平的再平衡;长远看,是中国从“有限反击”到“有效威慑”的跨越,让核战争的门槛被共同抬高。 十年前,俄专家的提醒像一记警钟;十年后,当096核潜艇在太平洋深处静默巡航,当东风导弹在高原发射车上升起,那个“坚持不了1小时”的断言,早已在钢铁与火焰的洗礼中,化作历史的尘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