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人掏心掏肺,对父母不闻不问。 这种现象越来越多了,挺怪的。心理学上有个说法叫“补偿心理”,就是说在外头做好事能马上得到别人的点赞和认可,这种满足感来得特别快。照顾家里人呢,回报周期长,还没啥人看得见,纯靠自觉。 数据也很有意思。一份2023年的报告说,大概40%的中年人承认对父母“情感关怀不足”,主要赖工作压力大。可同一时间,社区志愿者数量增长了120%,其中35到50岁的人占了快六成。你看,不是没时间,是时间没给对人。 就像那个杭州的企业高管,每个月都资助贫困学生,他爹住院3个月,他就去看了1次,说“有护工就够了”。还有个抖音上的“爱心妈妈”,天天直播帮扶留守儿童,结果被曝出来自己瘫痪的妈好几年没回去看过。这事儿吧,就挺拧巴的。 其实有些人是在用对外人的“善”,来抵消对家人的“愧”。做公益成了一种“道德平衡”的工具,好像在外面献了爱心,家里的责任就可以放一放了。 这种表演给外人看的“大爱”,终究是空洞的。真正的考验,永远在家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