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第50万辆车下线!602天,50万辆整车,这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工业史上的新纪录。在当今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一个令人瞩目的里程碑诞生了。2025年11月20日,小米汽车第50万辆整车在北京亦庄超级工厂正式下线。从2024年3月28日首款车型SU7发布至今,小米汽车仅用了约602天,就实现了这一目标,刷新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品牌的量产速度纪录。小米汽车的“加速度”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硬核制造实力与生态协同优势之上。小米没有选择从零开始建厂,而是接手并升级了北京现代第二工厂,这一决策本身就节省了至少1-2年的时间。同时,小米汽车工厂已完成35次技术改造升级,拥有超过1100台生产机器人,并通过98个质量检测工位和143台高精检测设备严格把控生产流程。小米汽车副总裁于立国介绍,工厂2025年已取得先进制造专利近百项,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向用户交车的时间越来越短。小米汽车在2025年9月实现盈利,从交付到盈利历时仅17个月,这一速度短于理想、零跑、小鹏、蔚来。这一成绩的取得,与小米汽车成功的“双车战略”密不可分。小米SU7作为品牌首款车型,定位中型轿车,Ultra版本攻入50万级以上高端市场,有助于提升品牌溢价。YU7系列主攻25-35万元的主流SUV市场,更偏向家庭用车的定位和亲民的价格,进一步拓宽了用户基础。据数据显示,10月YU7销量达33662辆,登顶国内SUV市场销量榜;小米SU7也位列2025国内中大型轿车销量第一。小米汽车的快速发展,恰逢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历史性转折点。2025年10月,新能源汽车的月度新车销量占比首次突破了50%,达到51.6%。现在每卖出两辆新车,就至少有一辆是新能源车,这一数据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百年一遇的弯道超车正在发生。在燃油车时代,许多核心技术都被国外传统车企垄断,层层专利封锁让中国汽车业长期处于跟随地位。但今天,凭借新能源汽车,中国品牌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反而开始出口海外。2025广州车展清晰地展示了行业正从“油电博弈”转向“生态竞争”。汽车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智能移动空间,已成为行业共识。电动化竞争的重点已从简单的续航里程比拼,转向全方位技术体验的优化。合资品牌与本土科技公司的合作落地成为关键信号,智能化竞争已从单一功能比拼转向 “芯片+软件+生态” 的系统竞争。小米总裁卢伟冰在财报电话会上明确警示:“明年将非常具有挑战,毛利率可能出现下滑。”这一判断基于两大现实压力:一是新能源汽车购置税补贴政策减半,将直接冲击价格竞争力;二是行业洗牌进入深水区,竞争进一步白热化。雷军表示,小米汽车将坚持不懈抓安全、抓交付,在保证安全和品质的基础上全力以赴加快生产;将持续加大科技创新能力,坚定不移推进核心技术的研发;将推进AI和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在研发方面,小米全年研发投入预计320亿到330亿元,未来5年将预计投入2000亿元。随着第50万辆车的下线,小米汽车已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在新能源汽车这场马拉松中,小米仅仅跑完了第一公里,未来的赛道将更长,也更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