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不能大量进口俄罗斯客机,从而取代空客和波音?主要原因是俄系客机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客机需要非常高的安全性、燃油经济性、乘坐舒适性、这都不是俄罗斯的强项,苏俄机械产品一直都是比较粗糙,且电子产品长期落后西方,没有西方机械产品的精致。 在商用客机这个高度市场化的全球产业链里,选择一个合作伙伴,不是简单看关系好坏,而是要从技术实力、经济效益、安全标准和长期运营成本等多个维度进行极其严苛的评估。 中国之所以没有选择大量采购俄罗斯客机,并非不信任,而是基于对国家民航战略和市场规律的理性判断。 现代商用客机是一个集全球顶尖科技于一身的复杂工业品,它背后需要一整套成熟的产业链支撑。 俄罗斯的航空工业确实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特别是在军用航空和航天领域,其实力不容小觑。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也一直在努力重振其民用航空制造业,推出了像苏霍伊SSJ100支线客机和MC-21干线客机这样的重点项目,希望能在全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然而,一个残酷的现实是,俄罗斯的民航工业在过去几十年里,由于资金不足和市场萎缩,其技术发展在某些关键领域出现了停滞,甚至与西方主流水平拉开了差距。 美刊曾有观点指出,即便是军用战机领域,俄罗斯在隐身技术、航电系统等方面也已落后于中美,这种技术上的差距,在对可靠性和经济性要求极高的民用航空领域表现得更为明显。 MC-21客机虽然采用了高达40%的复合材料和先进的超临界翼型等技术,但其研发和量产过程并不顺利。 现代客机的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发动机和航空电子系统上,而这恰恰是俄罗斯民航工业的短板。 俄乌冲突后,由于无法获得西方的飞机配件和技术支持,其国内航空公司的飞机适航率都在下降,甚至出现了需要拆解飞机来获取备件的极端情况。 在一个全球化的航空市场,如果一架飞机的供应链随时可能因为地缘政治因素而被切断,那么没有哪家商业航空公司敢轻易下注。 我们自己的C919单通道客机已经投入商业运营,并且获得了国内三大航的大笔订单,累计订单量已超过千架。 未来20年,中国市场预计将新增超过6700架单通道客机,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C919的出现正是要在这个主场改变原有的竞争格局。 中国的目标不是简单地用一个“替代品”去换另一个“替代品”,而是要建立起独立自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航工业体系。 从C919到C929,我们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补齐从设计、制造、总装到客户服务的全产业链短板。 这条路虽然艰难,但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真正实现长远发展,不受制于人。 大家觉得,在发展我们自己的大飞机产业时,是应该坚持完全自主,还是可以更多地整合全球供应链资源?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