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马占福在自卫反击战中牺牲,战后,团部来到他家看望英雄的母亲却找不到人,经打听才知道,因为生活贫困,马占福的母亲正在沿街乞讨! 马占福出生在1966年,家里五个孩子中他排行第三。 父亲腿受了伤,全家的生计全靠母亲一人支撑,洋芋是一日三餐的常态,孩子们常常吃不饱饭。 尽管生活贫困,马占福却是村里公认最懂事的孩子,主动帮家里下地干活,农忙时还会去别人收割过的地里捡豆荚,换钱买学习用的圆珠笔和本子。 他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下雨时顶着塑料布上学,胶鞋破了就用铁条捆扎加固,却始终保持着全班第一的成绩。 从小听着老兵讲打仗的故事长大,他在作文里写下了自己的理想:长大后去当兵,保护国家。 1984年秋天,征兵的消息传到村里,马占福兴奋得一夜没合眼。 凌晨五点,他冒着瓢泼大雨赶往县城体检,身高刚够160公分,体重也只超出标准线一斤,差一点就错过了军旅梦。 入伍后,他被编入139师417团4连,每次领到津贴,大部分都会寄回家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部队里,他训练格外刻苦,实弹射击5发能打49环,投弹成绩达到全连第三,别人休息时他还在偷偷加练。 驻守老山前沿阵地时,他在漏水的猫耳洞里坚守了103个日夜,全身长满脓疮却从未抱怨,先后抢救9名伤员,毙伤7名敌人,还三次递交入党申请书,请求在最危险的地方接受考验。 1987年1月,马占福所在的部队接到进攻167高地的命令,这个被越军称为“绞肉机”的阵地,布满了二十多个坚固工事,防守兵力远超我方突击队员。 出征前,战士们都要留下遗言,知道母亲不识字的马占福,对着录音机一遍遍地喊着“娘”,一共喊了23声,每一声都饱含着对母亲的牵挂。 他悄悄取下第一颗手榴弹的拉环寄回家,当作给父母的念想,还在探亲时向村长借了80块钱,给爹娘买了新衣服。 潜伏28小时后,战斗在清晨打响,马占福作为第一爆破手,在冲锋中发现越军的机枪眼正疯狂扫射战友,他毫不犹豫地扑了上去,用身体堵住射击口,同时将爆破筒塞进敌人碉堡,牺牲时年仅21岁。 战斗结束后,部队为马占福追记战功,团部专门派人带着抚恤金和遗物前往他家慰问。 可当干部们到达村庄时,却发现英雄的家早已破败不堪,母亲不见踪影。 经村民打听才知道,那年家乡遭遇灾害,家里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支柱,实在走投无路的母亲,只能背着行囊外出乞讨。 干部们顺着线索赶往西宁市,在熙熙攘攘的街头,终于找到了那个头发花白、衣衫褴褛的老人,她正蜷缩在墙角,向路人乞讨着一口吃的。 看到英雄的遗物,老人颤抖着接过儿子留下的拉环,泪水无声地淌过布满皱纹的脸颊。 这个令人心碎的消息传开后,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 多年来,不断有爱心团体和退役军人前往青海探望烈士家属,2025年10月,“兰剑、黑豹”突击队爱心团专程来到大通县,为马占福的家人送上慰问品和慰问金,祭奠英雄的英灵。 随着国家对烈士家属帮扶政策的不断完善,老人的生活逐渐得到改善,不再为温饱发愁。 马占福用生命践行了年少时的誓言,他的事迹被收录进英雄名录,成为老山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一代又一代人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