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再次抛出惊人言论:“清华70%至 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去了经济管理学院,连我最好的学生,我最想培养的学生都告诉我说,老师我想去金融公司,不是说金融不能创新,但当这个国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的时候,我认为出了大问题,” 这帮状元们可不是瞎凑热闹,人家心里门儿清,就说上海财经大学金融科技专业,毕业生刚工作就能拿12万到18万年薪,要是进了头部券商投行部,30万起步! 再看看理工科“硬核”专业,中北大学兵器工程毕业的学生,平均月薪才1.2万,就算加上军工补贴,一年也挣不到20万,更扎心的是升职加薪,金融行业每年工资能涨20%-30%,制造业才8%-12%。 这风气一开,就像传染病似的,清华生命科学学院最近五年,博士毕业跑去金融、咨询行业的,从12%蹿到27%,留在学校或科研院所的,从45%掉到31%。 芯片、新材料这些被“卡脖子”的领域,全球缺80多万复合型人才,咱国内顶尖高校材料专业毕业生,进相关企业的才不到20%。 这“空心化”越搞越糟:2024年证券业净利润突破3.8万亿,利润率18.7%,制造业才5.2%,高校就业报告把“进金融央企”当高质量就业标杆,奖学金评定还看“职业前景”,基础理科、硬核技术自然没人理。 好在有人开始想办法了,华为给芯片人才开35万到60万年薪,国家设了“卡脖子”领域专项奖学金,西湖大学搞“学术特区”……这些招儿说明个理儿:想让精英回流硬核领域,得让他们觉得“值”——既有钱赚,又有成就感。 德国的经验就挺好:工科毕业生平均年薪8.5万欧元,企业搞研发还能减税,所以人家工科专业报考率一直很高。 咱们也可以学学:给进关键领域的学生全免学费,再给生活补贴;让科研人员能分到成果转化的钱;更重要的是,得让社会觉得搞科研很光荣,不比当金融精英差。 金融和创新本来不冲突,没金融支持,科研成果没法变成产品;但要是所有精英都去玩资本游戏,谁来做技术创新?国家竞争说白了就是抢人才,咱们笑话印度航母靠进口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要是芯片、AI、生物医药这些领域一直“缺血”,咱们的高端制造以后是不是也得给人打工? 不过好在有转机,重庆有个快递员的儿子考了677分,放着其他好学校不选,非要去西湖大学;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吸引了不少顶尖学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也向年轻人倾斜…… 这些事儿说明:只要制度真尊重知识,社会真鼓励创新,那些本该在实验室的年轻脑袋,早晚会回来,毕竟对有抱负的人来说,能改变世界的舞台,可比算工资的Excel表带劲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