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校学生网购演出服穿完集体退货的新闻引发了热议。这类事件并非个例,从山西到

一片柚叶 2025-11-21 17:40:12

最近,高校学生网购演出服穿完集体退货的新闻引发了热议。这类事件并非个例,从山西到河北,从山东到内蒙古,多所高校都曾出现类似情况。比如某高校学生为参加艺术节,网购了40件红色龙纹文化衫,演出结束后集体申请退货,商家收到时发现衣服上有汗渍、草屑,甚至裤腿还沾着泥巴,根本无法二次销售。这种“用完就退”的行为,让商家直呼“伤不起”。 事情的起因往往很简单:学生群体经济尚未独立,演出服这类“一次性用品”价格虽不高,但批量购买仍是不小开支。有的学生觉得“反正有七天无理由退货”,穿完再退既能完成演出任务,又能省下费用,于是动起了歪脑筋。他们甚至会提前保留吊牌、不拆包装,试图让衣服看起来“完好无损”,但汗渍、化妆品痕迹、褶皱等使用痕迹却瞒不过商家。更离谱的是,有学生为掩盖痕迹,把衣服塞回包装时故意折得整整齐齐,结果反而让商家更怀疑毕竟谁会穿着新衣服不拆吊牌就表演呢? 商家的损失远不止衣服本身。一位山东菏泽的商家曾吐槽,某次60多件演出服被退货后,商品链接因退货率过高被平台封禁三个月,直接损失超八千元。还有商家发现,退回的衣服上沾着口红印、火锅味,甚至被割破的痕迹,只能当废品处理。这些“次抛衣”不仅让商家血本无归,更扰乱了市场秩序为了防退货,商家不得不给衣服装上“巨无霸吊牌”,有的吊牌大得能当餐垫,有的用防盗扣固定,甚至植入NFC芯片,成本增加不说,还让正常退货的消费者跟着受累。 这类事件背后,是规则漏洞与道德缺失的双重困境。电商平台“七天无理由退货”的初衷是保护消费者权益,但部分学生将其异化为“零成本租赁”,本质是占小便宜的心理在作祟。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行为正在形成“破窗效应”有人发现“薅羊毛”能获利,便效仿甚至形成灰色产业链,比如“职业退货师”通过拼单、集中拍照、批量退货牟利,让商家防不胜防。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合力。学校应反思:是否可通过统一采购、旧衣复用等方式减轻学生负担?比如有的高校为合唱比赛公费购置演出服,或让学生轮流使用往届服装,既节省成本又避免浪费。商家则需优化规则,比如对演出服、数码产品等特殊商品设置更严格的退货条件,或引入大数据识别异常退货行为。而学生更需明白:诚信是立身之本,为几十块钱丢了原则,未来可能付出更大代价毕竟,谁会愿意与一个“演完就退”的人合作呢? 来源:生活帮

0 阅读:21
一片柚叶

一片柚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