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为什么很少围堵印度?因为印度真的不好惹!说白了,如果把印度逼急了,他们真的什么事都干的出来! 为啥会这样?说白了,印度是真敢豁出去,谁也不想逼一个 “不好惹” 的主儿。 俄乌冲突里,印度的操作直接把西方看傻了,冲突前,印度买俄油的比例连 2% 都不到,冲突一爆发,它直接把俄油进口量拉满,2024 年占比飙到 44%,每天要进近 200 万桶。 更绝的是,印度不光自己买,还搞起了 “中间商赚差价” 的生意,把低价俄油炼制成柴油、航空燃料,再高价卖给欧洲。 2024 年前三季度,印度对欧盟的成品油出口量涨了 58%,法国、荷兰这些国家都是大客户。就这一波操作,印度每年能赚 230 多亿美元,2025 年上半年就揣进 150 亿。 这钱赚得有多狠?比它对美贸易顺差的六成还多。美国气得跳脚,威胁加征 50% 的惩罚性关税,印度压根不吃这一套,直接回怼:“买油是为了老百姓用得起汽油,不搞政治站队。” 让西方无奈的是,印度炼油商纳亚拉能源背后还有俄罗斯股份,等于俄罗斯卖原油赚一笔,转口贸易又赚一笔,两头通吃。 西方想制裁,又怕断了自己的成品油供应,最后只能不了了之。科技领域里,印度更是把 “请进来、管得住” 玩得明明白白。它抛出 100 亿美元补贴,喊着要建 “全球芯片中心”。 苹果、谷歌、富士康这些巨头闻风而来,带着技术和资金扎堆建厂。可等这些企业前脚落地,印度后脚就拿出了新规。 《数字个人数据保护法》一出台,要求关键数据必须本地存储,违规就罚 500 亿卢比。还计划搞《数字竞争法案》,敢违规就收全球营业额 10% 的罚款。 三星因为 “关税分类错误” 被罚 44 亿人民币,谷歌 Pay 的市场份额从 35% 直接跌到 12%。 西方科技巨头想哭都没地方哭。 退出吧,舍不得 14 亿人的大市场。留下来吧,就得乖乖让渡利益,配合印度的自主化战略。 这种 “既要又要” 的硬气,让西方巨头只能忍气吞声。 在国际规则面前,印度也从来不是软柿子。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欧盟对印度棉质床单征收反倾销税,用 “归零法” 故意抬高税率。 印度直接把欧盟告到 WTO,硬是打赢了这场官司,这可是全球第一起因 “归零法” 胜诉的案件,逼着欧盟改掉了不合理的计算方式。 2002 年,印度又起诉欧盟的 “反毒品激励措施”,说它搞贸易歧视,最后上诉机构裁决印度胜诉,欧盟只能废除这项措施,修改相关规定。 在 WTO 里,印度的胜诉率常年保持在 70% 以上,它敢跟西方叫板,敢联合发展中国家向西方施压,压根不怕撕破脸。 西方心里清楚,印度的战略价值实在太重要,印度洋的关键航道被印度攥在手里,全球 60% 的石油运输都得从这过。 要是把印度惹毛了,限制航道通行,西方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命脉都得受影响,在印太战略里,印度更是西方倚重的核心力量。 马拉巴尔联合军演中,印度的隐身护卫舰每次都参与反潜和情报共享,是制衡地区格局的重要棋子。 西方既需要印度的军事支持,又离不开它的市场和资源,围堵印度?根本就是得不偿失的买卖。 其实西方的心思从来都直白。 对弱小国家,它们敢随便挥舞制裁大棒,搞集团围堵,可面对印度这样有核武、有市场、有地缘优势,还敢硬刚到底的国家,就只能收起霸道。 印度的 “不好惹”,不是喊出来的口号,是敢在大国博弈中左右逢源,敢在制裁压力下另寻出路,敢在规则面前据理力争。 这样的印度,西方怎么敢轻易围堵?说到底,这世界的生存法则从来没变,拳头硬、筹码足,才敢不看别人脸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