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执意要发展高铁,而不是廉价航空?因为中国在做一个赌注,赌得就是你用电,以后不要钱!并且看现在的趋势,我们已经赌赢了。 翻开中国地图,你会发现一条“倒L型”的人口带:从沈阳、北京一路往南到广州,再往东拐到上海、杭州,这些城市之间的直线距离,大多在300到1000公里之间,这个距离,正好是高铁的“黄金跑道”。 比如从武汉到广州,高铁只要3小时,飞机虽然飞起来只要1小时20分钟,但算上往返机场、安检、等飞机的时间,至少得3小时以上,而且飞机最怕天气不好,雷雨、雾霾一来,航班不是延误就是取消。 高铁就不一样了,它有自己的轨道,有自动化系统,还有备用方案,就算下雨下雪,也能照跑不误,准点率超过91%,简直就是“风雨无阻的钢铁快递员”。 美国就不一样了,芝加哥到 Dallas 直线距离超过1400公里,铁路主要用来运货,客运基本靠飞机。 但中国反着来,把铁路优先给人坐,高铁连起了全国97%的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每天坐高铁的人比坐飞机的多多了,成了全国交通的“顶梁柱”。 2022年俄乌打仗,油价蹭蹭往上涨,国内航司的燃油成本也跟着飙升,机票价格翻了一倍多,高铁就不受这个影响,它用电跑,电的来源可多了:煤电、水电、风电、光伏,甚至未来的核电,想用哪种用哪种。 高铁的人均能耗只有飞机的八分之一,碳排放也低70%以上,更厉害的是,随着光伏发电成本十年降了90%,特高压输电技术也突破了,高铁的“电费”越来越便宜。 2025年,中国光伏发电已经能“平价上网”了,有些高铁站甚至用光伏板和储能设备供电,彻底不用烧油了。 这场能源革命,中国早就看准了,当欧美还在为“碳中和”目标纠结时,中国已经用高铁把能源转型和交通升级绑在一起,给未来铺了一条“绿色快车道”。 高铁的价值,可不止是当交通工具,它是国家能力的象征,统一调度、国家说了算的系统,每一张票、每一个人、每一列车,都能管得明明白白,2020年疫情那会儿,高铁成了运医务人员、物资、返程旅客的主力军,调度快、追踪准、出了问题能立刻查清楚,比飞机强多了。 飞机呢?得协调空域、机组、地勤、航线,像拼乐高一样麻烦,遇到紧急情况根本反应不过来。 从产业链来看,高铁更是“国家级的大项目”,修轨道、造列车、搞信号系统、建调度平台…… 全产业链都是自己人,带动了钢铁、机械、电子、通信等行业升级,创造了上百万个工作机会,航空就不一样了,发动机、航电系统这些核心部件,还得靠欧美供应链,技术主权捏在别人手里。 有人说中国高铁是“赌电不要钱”,但我觉得,这更像一道“必答题”,中国的人口密度、地理结构、出行习惯,天生就适合高铁;再加上能源安全、产业升级、国家战略的需要,高铁根本就是“不二之选”。 廉价航空虽然短途有点优势,但受天气、成本、调度限制,根本没法替代高铁的“骨干作用”。 以后高铁网越铺越密,区域差距会越来越小,城乡联系也会更紧密,等光伏、风电成了主力能源,高铁的“电费”可能真跟白送似的,到时候再看这盘棋,会发现中国赢的不仅是交通革命,更是一个绿色、高效、自主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