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皮定均看上了女干部张烽,就让县长去说媒,张烽听说了县长的来意后,拒绝

尔说娱乐 2025-11-21 12:29:10

1940年,皮定均看上了女干部张烽,就让县长去说媒,张烽听说了县长的来意后,拒绝道:“他条件很好,但我不想嫁给他!” 主要信源:(人民网——爱兵爱民的皮定均) 1940年盛夏的一个午后,涉县县政府办公室的木门被轻轻推开。 年轻的妇救会主任张烽抱着一摞文件快步走进来,军装袖口已经洗得发白。 她向县长郑晶华汇报工作时语速很快,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 坐在一旁的皮定均注意到,这个姑娘说话时眼睛特别亮,像山涧的清泉。 等张烽离开后,皮定均还望着那扇晃动的木门出神。 郑县长笑着打趣: "怎么,对我们这位'铁娘子'感兴趣?" 皮定均这才回过神,不好意思地搓了搓手。 窗外知了叫得正欢,仿佛在应和着他突然加快的心跳。 谁也没想到,这次短暂的相遇,让两个年轻人的命运开始交织。 皮定均托郑县长说媒时,张烽正在村头教妇女们识字。 听到县长的来意,她手里的粉笔"啪"地断成两截。 "我敬重皮司令是战斗英雄,"她捡起断掉的粉笔头,"可我不想嫁给当兵的。" 转眼到了1942年冬天。 反扫荡胜利后的庆功会上,皮定均透过人群又看见了那个熟悉的身影。 张烽正在帮炊事班包饺子,手指灵活地捏出整齐的花边。 皮定均鼓足勇气上前搭话,却发现对方包饺子的动作明显慢了下来。 这场对话进行得磕磕绊绊,就像锅里煮破的饺子。 转年开春,新来的政委徐子荣接过了说媒的重任。 他在枣树林里找到正在统计军鞋数量的张烽,两人坐在树桩上聊了很久。 夕阳把枣树的影子拉得老长,张烽终于松口: "让我想想。" 1943年麦收时节,这对有情人终于在老乡家的土坯房里成了亲。 婚礼简单得就像当时的任何一顿农家饭,唯一的荤菜是炊事班特意炖的野兔肉。 洞房花烛夜,张烽发现丈夫的军装内衬打着补丁,针脚细密匀称。 这个发现让她心里软了一块。 战火纷飞的年月里,他们聚少离多。 有一次张烽带着文件穿越封锁线,差点被巡逻的日军发现。 她躲在庄稼地里大半天,衣服都被露水打透了。 等安全到达驻地,才发现贴身藏着的文件完好无损,倒是揣在怀里的两个熟鸡蛋被压碎了——那是她省下来想带给丈夫的。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终于过上了相对安稳的日子。 皮定均有次出差回来,带给妻子一块红纱巾。 张烽舍不得戴,叠得方方正正收在箱底。 直到小女儿参加文艺汇演,她才拿出来给女儿扎在辫梢。 1976年7月7日清晨,张烽照例给丈夫泡了杯浓茶。 皮定均急着出发,只喝了两口就放下杯子。张 烽追到院门口,往他口袋里塞了几个刚摘的鲜荔枝: "路上解渴。" 她站在槐树下,望着吉普车卷起的尘土渐渐消散在山路尽头。 这一别,竟成永诀。 噩耗传来时,张烽正在整理丈夫的书房。 窗台上那盆君子兰开得正好,那是皮定均最喜欢的花。 她慢慢抚过书桌上未写完的工作笔记,墨迹还新鲜着。 阳光透过窗棂,把粉尘照得闪闪发亮,就像无数个平凡的清晨。 许多年后,当孩子们问起往事,张烽总是轻轻带过那些艰难岁月。 但她会仔细擦拭丈夫留下的勋章,在每个清明节准备两样他爱吃的下酒菜。 春风年复一年吹过庭院,吹白了她的鬓发,却吹不散那些刻在岁月里的记忆。 张烽晚年最爱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看着孙辈们在枣树下玩耍。 有时她会想起1943年那个麦收时节,想起土坯房里简陋却温馨的婚礼。 那时的皮定均还是个年轻英挺的指挥官,婚礼上紧张得说话都结巴。 这些记忆就像老照片,虽然泛黄却依然清晰。 每年皮定均的忌日,张烽都会去烈士陵园看望他。 她总是带着一壶清茶和几样小菜,在墓碑前坐上一会儿。 有时她会轻声诉说家里的近况,就像年轻时在战地重逢时那样。 陵园的松柏年年常青,仿佛在守护着这段跨越了战火与和平岁月的爱情。 张烽活到86岁,临终前还嘱咐子女要把她和皮定均合葬在一起。 她说: "我们年轻时聚少离多,现在终于可以永远在一起了。" 这段始于战火年代的爱情故事,最终在岁月的长河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0 阅读:6

猜你喜欢

尔说娱乐

尔说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