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中国有,但就是不造! 光刻机中国有,就是不造! 之所以进口,目的就给美西方赏饭吃,让美西方在吃饭这种头等大事上依赖中国,等到将来某一天中国突然不高兴了,就不赏饭了,饿死美西方! 先说说发动机这事儿。很多人觉得中国发动机全靠进口,其实早不是这么回事了。就拿船舶工业的“心脏”船用发动机来说,以前确实被卡过脖子,关键设备和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整船造价的五分之一都可能砸在这颗“外国心”上。 但现在不一样了,中船动力集团联合国内企业搞协同创新,用自主工业软件硬生生啃下了中速柴油发动机的硬骨头,那款新型发动机的油耗、功率密度这些关键指标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还符合最严的环保标准,妥妥的“绿色心脏”。 可为啥还在进口?这里面的门道深着呢。船用发动机研发周期长、投入大,光零部件就有数万个,装配精度要求苛刻,得靠装备制造、工业软件、材料等多个领域协同发力才能成气候。 现在国内虽然能造,但产业链还在完善阶段,这时候适度进口,既能保证当下造船业的产能需求,更能让那些外国供应商离不开中国市场。要知道中国是造船大国,全球一半以上的新船订单都在中国,这些供应商敢断供吗?断了就等于砸自己饭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对中国市场的依赖。 再看光刻机,这东西被吹成“半导体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确实技术壁垒极高,但说中国完全造不出来纯属谣言。2025年刚出的消息,上海微电子的SSA800系列光刻机已经进入测试阶段,用193纳米深紫外光源,套刻精度能控制在8纳米以内,通过多重曝光工艺甚至能摸到更精细节点的门槛,良率稳定在80%以上。 还有家叫宇量昇的新企业更猛,成立才三年就拿出了能在28纳米制程稳定工作的设备,优化后甚至能接近7纳米水平,2025年9月都已经送进中芯国际测试了。 那为啥高端光刻机还得买ASML的?核心还是产业链的协同问题。光刻机不是单一设备,得有光源、镜头、精密机械等上万个零部件配套,国产化率从60%提升到85%花了好几年时间,这还是靠华为、中芯国际这些企业联合攻关才实现的。 现阶段进口高端设备,一方面是满足当下芯片生产的急需,另一方面是让ASML这些企业尝到甜头。要知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ASML每年的营收里中国订单占比不低,要是哪天中国自己的设备成熟了,不再进口,他们的生产线就得停摆,股价都得跟着暴跌。 这种“边造边买”的思路,跟国家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大战略完全对上了。中国制造业增加值都快40万亿了,连续十几年稳居世界第一,但确实还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所以才要抓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扬优势补短板。 发动机和光刻机都是先进制造业的核心领域,研发过程本身就是在锻炼产业链,就像中船动力用国产CAx软件打通设计和制造的数据堵点,近三百名工程师都在用自主工具搞研发,这就是在练内功。 而且这种布局已经初见成效。就说光刻机,国产设备的成本比国外同类低四成,维护起来还方便,一旦大规模量产,台积电在中低端市场的垄断地位就得动摇。 发动机那边更明显,装了“中国心”的超大型民用船已经成了出口明星产品,国外供应商看着都眼馋,只能靠降价保住中国订单。这就是“赏饭”的学问,不是求着他们卖,而是带着他们赚,让他们慢慢失去离开中国市场的能力。 有些人只看到进口的表象,没看到背后的技术突破。上海微电子的光刻机从报废机分析起步,到现在能跟国际水平掰手腕;中船动力的发动机从依赖进口到填补国内空白,这都是实打实的进步。 现在的进口更像是“缓冲带”,既能给国内研发争取时间,又能绑定美西方的经济利益。毕竟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中国早就想明白了,不能跟他们硬碰硬,而是用市场换时间,等自主技术全面成熟,到时候谁给谁赏饭还不一定呢。 这种战略耐心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很常见。就像中国经济网说的,先进制造业得靠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还得有领军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力。现在发动机有中船动力牵头,光刻机有上海微电子、宇量昇多点突破,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也跟着成长,等到整个生态链闭环了,所谓的“卡脖子”就成了过去式。 到那时候再收紧进口闸门,那些依赖中国市场的美西方企业,才真得慌了神,这不是阴谋,是阳谋,用市场主动权换技术话语权,一步一步把主动权攥在自己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