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七旬嫂嫂闫学菊的47年坚守:带着智障小姑子改嫁,用一生诠释“长嫂如母”的动人

洵哥 2025-11-21 09:55:24

青岛七旬嫂嫂闫学菊的47年坚守:带着智障小姑子改嫁,用一生诠释“长嫂如母”的动人传奇 (来源:大众新闻·半岛都市报) 清晨五点半,天刚蒙蒙亮,青岛西海岸新区藏马镇大马家疃村的一处小院里,70岁的闫学菊已经轻手轻脚地起身。她第一件事不是为自己梳洗,而是走向隔壁房间,为智力仅如两三岁孩童的小姑子整理床铺、擦拭脸颊。这样的早晨,她重复了整整47年。 1978年,闫学菊嫁入这个家庭时,曾因小姑子的状况暗自落泪。吃饭时鼻涕横流,情绪失控时揪人头发,她一度躲到角落独自用餐。婆婆察觉后,默默为小姑子另设一桌。那时的闫学菊不曾想到,这个让她无所适从的亲人,会成为她半生最深的牵挂。 日子在柴米油盐中缓缓流淌。婆婆年迈,丈夫奔波,闫学菊渐渐接过了照顾小姑子的担子。她发现,这个“长不大的孩子”其实单纯得像张白纸——给她一颗糖,她会咧着嘴笑半天;找不到嫂子时,会着急地满屋转圈。亲情如同细绳,将两颗心越捆越紧。 命运的考验接踵而至。1998年,丈夫因病离世,家里瞬间塌了天。闫学菊咬着牙种地、养家,深夜却常哭湿枕头。后来有人劝她改嫁,她只说:“要我嫁,就得带着婆婆和小姑子一起。”这句承诺,让邻村的老许深受触动,最终与她携手撑起这个特殊的家。 2010年婆婆去世,几年后第二任丈夫也离她而去。女儿们相继出嫁,空荡的院子里只剩姑嫂二人相依为命。有人劝她送小姑子去养老院,闫学菊总是摇头:“她离了我,怕是要受委屈。” 最艰难的是生病时。一次闫学菊高烧不退,挣扎着去诊所打吊针,中途却猛地拔掉针头:“到饭点了,她饿不得!”邻居见她用骨折的右手勉强切菜,心疼得直掉泪。她却笑:“左手也能做饭,就是慢点儿。” 小姑子偶尔会闹脾气,抓挠她的手臂,弄脏刚换的床单。闫学菊也曾气急:“再这样就把你送走!”可转头看见小姑子懵懂的眼神,心又软成一汪水。这对相差4岁的姑嫂,早已成了彼此生命里的光。 如今,闫学菊的腰弯了,腿脚也不利索了,却仍坚持种着一亩地。“多挣点钱,就能给她买件新衣裳。”她说得平淡,眼里却闪着倔强。村里人提起她,无不红着眼眶:“这嫂子,比亲娘还疼人!” 47年,青丝变白发,苦难磨不去善良的本色。闫学菊用近半个世纪的守护,书写了一段超越血缘的亲情史诗。在这个崇尚快节奏的时代,她让我们看见:有些承诺,需要用一生来回答。 亲情守护 中国好嫂子 人间真情 青岛身边事 青岛生活

0 阅读:13
洵哥

洵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