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最近可是急红了眼,直接给27个成员国领导人下了“死命令”,12月前必须把2026-2027年援乌的事定下来,总金额高达1357亿欧元,甚至还放话欧洲可承受不起瘫痪。 欧盟最近可真是乱成一锅粥,而最焦头烂额的人,非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莫属。 12月的大限越来越近,她看着时间一点点流逝,心里像揣着个炸药包,随时会爆,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给27个成员国下“死命令”:必须赶紧把未来两年的援乌资金敲定好,否则整个欧洲都要跟着遭殃。 这次要凑的钱不是小数目,1357亿欧元。这个数字可不是欧盟随便编的,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算过账,认为少了这笔钱,乌克兰很可能撑不住。 冯德莱恩心里更清楚:前面近1700亿欧元都投进去了,现在如果突然断供,那前功尽弃不说,欧洲自身也会陷入混乱,说白了就是“骑虎难下”。 但问题是这钱从哪来?布鲁塞尔提出了三条路,结果三条路都不好走。 第一条最直接:大家按GDP比例自己掏钱,凑900亿欧元,听起来简单,执行起来比登天难。 通胀刚压住一点点,能源危机造成的窟窿还没填上,各国财政都瘦得见骨,根本拿不出几百亿去救别人。丹麦的经济事务大臣直接说:“我们树上不长钱。” 这话很扎心,也很真实。 第二条,是让欧盟共同举债。这相当于大家一起借钱一起还,看上去比掏现钱轻松一点,可决策机制必须全票通过。 结果匈牙利直接摁下反对键,“我不干”,理由也简单:我凭啥跟着你们背这个债?谈都不用谈,路当场堵死。 于是布鲁塞尔一拍脑门,想起了第三条更“巧妙”的路:用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做担保,借1400亿欧元先花起来,听起来是“白捡钱”,不用自己掏,可真正操作的人吓得冷汗直流。 因为那笔钱里有90%都在比利时的欧洲清算银行手里,一旦俄罗斯翻脸,要追责,要报复,甚至法律官司打上几十年,锅都是比利时一个国家背。 比利时自然不干,于是最近一次峰会上谈了13小时,照样谈崩,冯德莱恩承诺“不会让你一个国家承担风险”,可这话说说容易,真有事谁替谁扛,没人敢拍胸脯。 实际上,欧洲不愿意掏钱,还有更深一层原因,信心动摇了。 美国突然停援,让欧洲人一下看清现实:原来靠着美国牌“大腿”打仗,是随时可能断线的风筝。 过去三年,欧洲全盟加起来给乌克兰送了100万发炮弹,美国一家就超过三分之一,现在美国停了,欧洲算来算去发现:拼命生产,也只能满足前线需求的六分之一。战场还咋撑? 更揪心的是,乌克兰自己也不给力,反腐录音一出来,欧洲人看傻了,前线缺装备,后方有人嫌给核电站做防护“浪费钱”。 德国民众调查显示,六成以上反对继续援乌,反对党借机狂批:“大家冬天暖气都烧不起了,还让我们替别人填黑洞?开什么玩笑!” 这也是现在欧盟内部最大的矛盾:政治层面不敢退,现实层面又撑不住。 冯德莱恩说,欧洲“承受不起全面瘫痪”。但越来越多国家发现,问题根本不止在钱上,而是: 美国说停就停、乌克兰腐败还没刹住、欧盟内部意见越来越难统一、战局看不到胜算。 与其说欧盟在给乌克兰“续命”,不如说是在给自己的战略信念强行打针吊命。 1357亿欧元这道题越算越糟:不是债台高筑,就是团结瓦解,怎么选都像是“二选一的灾难题”。 从老百姓的角度就更现实:国际政治说得天花乱坠,可冬天房租、电费、天然气账单才是真的,家里锅里没米了,还去给战场送钱,普通欧洲人再好脾气也忍不了。 冬天来了,战局还在胶着,冯德莱恩在悬崖边大喊“再坚持一下”,但问题是,台下的观众已经越来越坐不住了。 说到底,援乌继续还是暂停,欧洲谁都不想当第一个“松手的人”。 可现在的局面已经清楚:越拖,账越大,人心越散。接下来这一个冬天,很可能决定欧盟的下一步命运。 对此你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