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莞一男子吃夜宵时因封装消毒餐具里的洗涤剂残留而中毒洗胃。揪心的同时我们也应反思,默认“封了膜就是消过毒”的餐具怎么会藏着这样的隐患?标准化消毒流程不能沦为形式,民生服务中的“标准化”要用“责任心”托底。 一套封装餐具的回收复用,需历经除渣、浸泡、冲洗、消毒、封装等多道工序。这套为筑牢食品安全线量身定制的“标准流程”,本是餐具安全的刚性保障,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敷衍。但现实中,不少消毒企业将流程简化为“走过场”,把封装当成“完成任务”的收尾动作。餐饮店也有缺位,接收餐具时仅凭“包装完好”就默认安全,直接忽略二次把关责任。这既是对标准的敬畏缺失,更是对消费者安全的漠视。 这一现象根源于部分从业者的责任感缺失。他们将“标准化”等同于“流程化”,把“走完步骤”当作“达成目标”,却忽视了标准设立的初衷是保障安全。利益的驱动让工作效率排在首位,消毒企业为压缩成本、提高产能,刻意缩减冲洗、检测等关键环节,把“效率”放在“安全”之上。此外,监管部门的责任也有待进一步落实,反馈机制也存在短板,消毒企业觉得“封装了就没人查”,餐饮店觉得“是专业机构消毒的没问题”,最终把风险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近日,东莞一男子吃夜宵时因封装消毒餐具里的洗涤剂残留而中毒洗胃。揪心的同时我们也
麟开祥趾
2025-11-20 11:10:2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