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整个侵华期间掠夺的文物高达360万件!1968年,日本为了展示从中国掠夺来

凭栏观望史 2025-11-20 09:28:30

日本在整个侵华期间掠夺的文物高达360万件!1968年,日本为了展示从中国掠夺来的文物,专门建了一个博物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东京国立博物馆,里面展示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物,有商周的青铜器,魏晋的佛像,历代文人的书画,宋元明清的瓷器,数不胜数。   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展柜前,总有中国游客驻足良久。玻璃罩里的商周青铜尊,纹饰还带着中原泥土的温度,旁边的说明牌却只字不提它如何远渡重洋。   这座 1968 年扩建的博物馆里,藏着上万件中国文物,从魏晋佛像到明清瓷器,每一件都刻着民族的记忆,也藏着一段未愈合的伤痛。   日本侵华战争留下的,不只是山河破碎的苦难,更有文物被洗劫的屈辱。   这种掠夺从来不是士兵的临时起意,而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系统性行动。   1894 年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 “探险队” 就已潜入中国,背着仪器测绘古城古墓,把有价值的文物一一标记。   同年,日本文部省出台专门文件,教军队如何收集 “清国宝物”,军部更明文规定,抢来的古籍字画必须上交国家。   八国联军进北京时,日军率先闯入紫禁城和颐和园,珍宝装了几十车运走。   日俄战争后,他们把东北的唐代鸿胪井碑拆下来,用军舰运回日本皇宫,那石碑上的文字,原本是大唐管辖辽东的铁证。   民间的日本 “探险队” 更肆无忌惮,大谷光瑞带着人在敦煌,不仅抢走大量佛经文书,连壁画都整块撬下来打包。   全面抗战时期,掠夺变本加厉。   南京城里,日军把 88 万册古籍要么装车运走,要么付之一炬;沈阳故宫的万册《四库全书》,被他们拉去 “保管” 后再也没归还;北京大学珍藏的《俄蒙界线图》,被强行 “借走”,如今下落不明。   最让人揪心的是 “北京人” 头盖骨,这个见证人类起源的国宝,在转运中消失,有线索说它被秘密送进了日本皇室。   到战争结束,日本从中国抢走的文物足足有 360 万件。   这些宝贝如今散落在日本各地,东京大学藏着青岛图书馆的典籍,京都国立博物馆把唐代手抄本奉为 “国宝”,却都用 “东洋艺术” 这样的说法模糊它们的来历。   他们甚至编出 “若不是我们保护,这些文物早毁了” 的借口,可当年为运石碑拆毁的碑亭、为取壁画破坏的洞窟,都在戳穿这份虚伪。   这份屈辱,中国人从没忘记。   这些文物不是冰冷的器物,是王羲之笔下的家国情怀,是宋代瓷窑里的千年窑火,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基因。   这些年,我们追索的脚步从没停过。国家层面通过外交协商、法律途径,一次次与日方交涉;民间志愿者梳理拍卖记录,用 AI 技术比对文物碎片,一点点补全证据链。   国际社会也越来越认可 “掠夺文物应归还” 的共识。   德国早就开始归还纳粹时期抢走的艺术品,法国把圆明园青铜兽首还给中国,这些都让我们看到希望。   现在我们也有了更灵活的办法,就算暂时不能运回国内,建联合展馆、搞数字共享,先把文物的来历说清楚,也是对历史的尊重。   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年任人宰割的模样。   国力的提升,让我们在文物追索中更有底气;国际上的支持,让正义的声音越来越响。   那些散落在海外的文物,就像离家的孩子,或许归途漫长,但方向始终是故土。   360 万件文物,360 万份牵挂。   它们见证过华夏的辉煌,也经历过民族的苦难,回家是历史的必然。   当有一天,王羲之的墨痕重新映着故土的阳光,我们才能说,那段屈辱的历史真正被安放。   山河记得每一件文物的模样,我们更会守住文明的根 —— 每一件国宝的归途,都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凭栏观望史

凭栏观望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