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原空军副司令张积慧被撤职。被关了两年后,转业的他,到成都420厂当副厂长,等于降了六级。他没说,穿上工装就进了车间。 没人见过他摆过老资格,更没人听他抱怨过一句。那会儿420厂主打航空发动机零部件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油污遍地,跟他之前待的空军指挥部完全是两个世界。 他个头不算高,穿着跟工人一样的蓝色工装,袖口卷到小臂,每天提前半小时到车间,先绕着生产线走一圈,把前一天的生产记录翻得仔仔细细,遇到不懂的技术问题,就蹲在机床旁跟老师傅请教,手里总攥着个小本子,记满了参数和操作要点。 谁都知道他是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1952年那会儿,他还是空4师12团的飞行员,驾着米格-15跟美军王牌飞行员戴维斯的F-86交手,硬是在高空缠斗中把对方击落,那可是美军公认的“双料王牌”,消息传回来,整个志愿军都振奋了。 后来他一路升到空军副司令,管着上万官兵,如今却要对着陌生的机床学起拧螺丝、看图纸,换旁人早绷不住了,他却跟没事人似的,连车间里的年轻学徒都敢跟他开玩笑:“张厂长,这道工序您再练练就赶上老技工了。”他听了也不恼,笑着摆手:“还差得远,你们年轻人脑子活,得多教我。” 厂里起初有人担心,这么大的官下来,会不会只是挂个名,不干活还挑刺。可没过三个月,这种声音就没了。 有次车间里一台精密车床出了故障,维修师傅修了半天没搞定,眼看要耽误订单交付,工人们都急得团团转。他正好在车间,凑过去看了看,又翻了翻设备说明书,突然指着一个轴承部位说:“会不会是这里的间隙出了问题?” 维修师傅半信半疑拆开,果然是轴承磨损导致的偏差,换上新零件后,机床立马恢复了运转。后来大家才知道,他为了搞懂这些设备,晚上在家抱着机械原理的书看到半夜,连老伴都打趣他:“一把年纪了,比当年学开飞机还上心。” 他当副厂长,管的是生产调度,却从来没坐在办公室里指手画脚。每次下车间,看到工人扛重物,他会上去搭把手;遇到加班赶工,他会跟大家一起在食堂吃盒饭,聊的都是车间里的事,从不说过去的功绩。 有回厂领导开会,有人提议给他安排个单独的办公室,配个秘书,他当场就拒绝了:“没必要,车间就是我的办公室,工人师傅就是最好的‘秘书’,有问题当面说,比隔着桌子强。” 就这样过了五年,1983年,组织上为他平反,恢复了他的军籍和待遇,想调他回部队或者去更高的岗位。他却婉拒了,说自己在厂里待惯了,跟工人们处得亲,而且航空发动机生产是国家的大事,他想在这儿多做几年。 直到1987年,他因为身体原因才从厂里退休,临走那天,车间里的工人都来送他,有人把自己亲手打磨的小零件塞给他:“张厂长,这是我们的心意,您可别忘了我们。”他接过零件,眼圈红了,说了句:“我永远是420厂的人。” 后来有人问他,从空军副司令降到副厂长,心里就没落差吗?他只说了一句话:“我是党员,也是军人,党让我去哪儿,我就去哪儿;不管在哪个岗位,能干实事,能为国家做事,就不算委屈。”这话听着朴实,却藏着老一辈革命者最纯粹的信念——他们从不把职位高低当回事,只把责任扛在肩上,顺境时不骄,逆境时不馁,在哪儿都能活出该有的样子。 真正的英雄从不是活在过往的荣誉里,而是能在人生的低谷里沉下心,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张积慧在车间里磨出的老茧,记满笔记的小本子,还有跟工人一起吃的盒饭,比任何勋章都更能说明,什么是真正的担当。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张yr爸爸
那时候工厂是好地方。
梅川内酷
飞行员
泥泞中的老虎
那个年代,工厂给你发搪瓷碗的,用这个碗装菜吃饭。你还是生的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