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几年去世的年轻教授这么多? 去德克士,只吃汉堡icon不会窜,只喝冰可也不会窜,又吃汉堡又喝冰可就会窜。 以前的工程项目人员,为了拿到一个项目,整天出去喝酒应酬,但一般不会猝死。 以前的知识分子,为了写出一篇好论文,日常殚精竭虑,熬夜是常态,但一般也不会猝死。 把喝酒应酬和熬夜写论文结合起来,这是现在许多高校工作者的新常态,猝死的概率爆增。 以前你在高校当老师,没有进入领导岗位以前,就一普通教师,谁认识你啊,既不会有多少人请你胡吃海喝,你自己想出去找人办事,都未必有门道。 所以那时候的普通教师,大多数心思在教学搞科研上面,闲了打打球散散步旅旅游,就算偶尔工作压力大一些,总体是平衡的。 至于进入了某个领导岗位,基本上也就告别一线重脑力劳动,不会再花很大精力在科研教学上,当然也不存在因为思虑过多而脑力衰竭的情况。 自从有了人才帽子,尤其帽子越来越年轻化,逐渐演化成没帽子就滚蛋的考核机制,情况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一是这批年轻人还是科研主力军,再怎么不下实验室,还是得和学生一起分析数据,想idea,这都是对脑力的极大消耗。 同时为了能拿到相应的项目,尤其人才项目,必须要出去应酬,各地当空中飞人。下了飞机就喝酒,喝完直接上飞机,就这样连轴转。 旅行本来就是挺消耗体力的一件事,何况还得大量饮酒,吃宴席上的高油高盐高糖食物? 把这几条致命因素放一人身上,就算活着也是常年压健康状态。 所以二三十年前,哪个学校哪个年轻人不在了,要成为几年经久不息的话题。而如今,几乎每个学校每年都有,很多都是见到过说过话甚至是朋友的,说没就没,令人唏嘘。 高校教师本身大多都是学生时代的卷王,抗压能力在同龄人中算不错的。但很多也是因为觉得身体不错,就硬造。 中国现在又有拔苗助长的风气,5060的各阶领导层对再下一代都有种隔代亲的奇怪画风,这样深沉的“爱”反而难以招架。 一旦进入卷的通道,要金盆洗手其实挺难的,很多时候是被资源裹挟着往前走,而不是人人都不惜命。整台机器都缺乏感情和人文关怀。 所以为什么劝退学那么流行,不是没有道理的。
为什么这几年去世的年轻教授这么多? 去德克士,只吃汉堡icon不会窜,只喝冰可
摩尔德艾
2025-11-19 21:48:40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