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废汉字皆败!韩国身份证仍印汉字,2000年文化渊源拆不散 韩国人一边想着和

友桃聊生活 2025-11-19 19:49:30

三次废汉字皆败!韩国身份证仍印汉字,2000年文化渊源拆不散 韩国人一边想着和汉字彻底划清界限,一边却在身份证上乖乖标注汉字名。 这种矛盾操作让人费解,毕竟他们为了摆脱汉字,前前后后折腾了三次,结果每次都以妥协收场。 这事儿根本绕不开两千多年的历史渊源。 汉朝在朝鲜半岛北部设郡后,汉字跟着文化交流走进当地,慢慢成了官方文书和贵族教育的核心。 后来世宗大王创制了谚文,可上层社会依旧偏爱汉字,认为这是文明的象征。 第一次废汉字是在甲午战争后,刚脱离清政府的朝鲜想靠弃用汉字彰显独立。 本来想一步到位彻底清零,却发现整个社会都依赖汉字运转,普通民众看不懂新文书,贵族也不买账,政策只能不了了之。 1945年韩国独立后,又一次提废汉字的事,还是老理由想强化民族认同。 但这次只发了几条空泛公告,没任何具体执行方案,学校照样教汉字,公文里也没少用,改革就像一阵风刮过没留下痕迹。 最激进的是1968年那次,朴正熙政府下了死命令,公文、教材全禁汉字,古典文献也得译成韩文。 可推行没多久问题就暴露了,韩文是音形字容易歧义,有施工队把“防水”看成“放水”导致工程瘫痪,不少老人因为看不懂新文字连报纸都读不了。 随着中韩贸易越来越密切,汉字的实用性越发明显。 现在韩国71%的人觉得该学汉字,首尔地铁贴起了中文古诗词,老年人学中文成了潮流,三星招聘还会考察汉字水平。 2005年废除《韩文专用法案》后,汉字在公共场所又慢慢回归。 文化从来不是说断就能断的。 汉字已经融入韩国的历史、语言和日常生活,强行割裂只会引发混乱。 那些曾经的废汉字尝试,本质上是忽略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语言的价值在于实用和传承,汉字能在韩国流传千年,靠的是自身的生命力。 韩国的经历告诉我们,文化认同不必靠否定过往,学会包容才能走得更远,这或许就是汉字留给他们最实在的启示。

0 阅读:5
友桃聊生活

友桃聊生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