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问五千年:为何说关羽最怕的人是他,一听他咳嗽,不敢动了? 公元215年

云景史实记 2025-11-19 18:07:54

乐问五千年:为何说关羽最怕的人是他,一听他咳嗽,不敢动了? 公元 215 年深秋,益阳江畔的芦苇荡里,关羽攥着马鞭的手沁出冷汗。对岸的火把明明灭灭,隐约传来曹军的梆子声 —— 不,是东吴的甘宁,正带着一千人堵在渡口。这位江东猛虎扬言:"我咳一声,关云长就得老实趴着!" 这话传到关羽耳朵里时,他正盯着地图上的 "关羽濑"。三年前,他在江夏被文聘烧了战船;去年,又在汉津被乐进伏击,五千水兵折损过半。此刻对岸的甘宁,偏选在他最忌惮的水路上扎营。 月光下,五千荆州精锐攥着竹筏,却听对岸突然爆发出粗犷的咳嗽声,惊起一群寒鸦。 "撤!" 关羽突然甩缰。将士们愣了 —— 这可是威震华夏的关将军,怎么被一声咳嗽吓退了? 他们不知道,眼前的芦苇荡像极了三年前的败亡之地,而甘宁的狠劲,早在逍遥津战役中让孙权都肝胆俱裂。更要命的是,此刻刘备正在益州苦战,荆州绝不能再折损主力。 这不是关羽第一次认怂。建安二十年,他奉命争夺荆州三郡,却在益阳碰到了硬茬。史载甘宁 "径前守峡,使士闻鼓声,皆超腾乱跃",这种不要命的打法,恰恰戳中关羽的软肋。 《吴书》记载,关羽 "素闻宁勇,疑有伏兵",最终选择在对岸扎营,留下 "关羽濑" 的地名,成了武圣生平少有的 "认怂" 印记。 后世总爱说关羽傲气冲天,却忽略他吃过的亏。赤壁之战后,他负责镇守荆州,却在汉水流域被文聘、乐进连续挫败。 尤其是 213 年的汉津之战,乐进 "与关羽相拒于青泥",一仗烧掉蜀军三百艘粮船。这些败仗像根刺,扎在关羽心里 —— 他不怕正面单挑,却怕对手吃透他的弱点。 甘宁恰恰摸透了这点。在益阳对峙前,他特意研究了关羽的战术:这位将军喜欢夜袭,擅长利用地形,但水战经验不足。于是他选在河道最窄处驻防,故意让士兵在夜里敲锣打鼓,甚至用咳嗽声传递信号。 这种虚实结合的心理战,让关羽想起了汉津的火光、江夏的沉船。史载 "羽闻之,住不渡",短短六字,道尽一代名将的无奈。 更狠的是,甘宁不仅打战术,还打舆论。他逢人便说 "关云长怕我咳嗽",这话传回荆州,气得关羽夜不能寐。但他没法反驳 —— 三年前被乐进烧船时,他何尝不是因为轻敌? 此刻若贸然渡河,万一甘宁真有伏兵,荆州防线就会崩盘。《三国志》注引《江表传》记载,事后鲁肃拍着甘宁的背说:"孟德有张辽,孤有兴霸,足相敌也。" 这话传到关羽耳朵里,比挨一刀还难受。 有人说,关羽怕的不是甘宁,是东吴的阴谋。但 219 年的襄樊之战,徐晃突破四冢防线时,关羽还能率军五千死战;可当他听说吕蒙白衣渡江,第一个念头却是 "荆州有甘兴霸在否?" 这种刻在骨子里的忌惮,早在益阳江畔就埋下了种子。直到败走麦城,关羽才明白:自己不怕万人敌,却怕有人把他的骄傲、他的短板、他的每一次败仗都算计得清清楚楚。 如今站在益阳古渡口,看着 "关羽濑" 的石碑,仿佛还能听见一千八百年前的咳嗽声。 那不是甘宁的嚣张,而是关羽用半生血泪换来的清醒 —— 真正的恐惧,从来不是刀枪相向,而是有人看透你的软肋,在你最自信的战场上,轻轻咳出你的生死劫。

0 阅读:0
云景史实记

云景史实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